【导读】广州市作为全国首批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健全收运体系并强化执法监管,探索形成超大城市治理“广州经验”。2024年专项整治开展以来,成效显著。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之一,广东省广州市始终将建筑垃圾治理作为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促进品质提升的关键抓手。2024年全国城市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治理模式,以制度创新破题、以科技赋能增效、以共治共享聚力,探索形成超大城市建筑垃圾治理“广州经验”。
聚焦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面对长期以来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建设选址难、运营难、产品应用难困境,广州市创新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协同规划、国企与民企协同运营、部门协同发力推广再生产品应用的“三协同”工作法,为破解“三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是依托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协同布局,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布局六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投产7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逐步由“管行业向造产业”转变,积极引导建筑垃圾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其次是发挥国企和民企协同运营优势,鼓励引导国企与民企合作,重点破解拆除垃圾、工程垃圾和装修垃圾处理技术和选址用地等产业发展难题,整合建材和混凝土生产企业资源,推动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资源化利用,培育发展资源化利用项目73个,年设计处理能力6194万吨。
最后是统筹部门协同推动再生建材应用,印发《加快推动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产品推广应用实施方案》,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动各类建筑工程广泛使用再生建材产品。2024年试点在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等示范项目应用再生建材150万吨,打通建筑垃圾产业发展关键堵点。
健全装修垃圾收运体系
小切口关系大民生,装修垃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广州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通过完善三个核心节点,破解装修垃圾收运管理难题。
一是完善规范指引。印发广州市装修垃圾收运、临时收集点和分拣中心建设3个技术标准,指导各区和服务主体规范全链条收运流程;开展装修垃圾市场价格调研,明确收费标准,规范市场运营;落实“两新”政策措施,制定新能源装修垃圾专用车型技术标准,加快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新增氢能源建筑垃圾运输车95台,资金投入约1.1亿元。
二是完善前端设施。升级改造具有装修垃圾、生活垃圾、低值回收物综合收集功能的资源收集中心,采取固定厢房+可卸式车厢搭配模式,累计升级改造资源收集中心67个,投放移动收集厢256个,进一步提升装修垃圾收集及转运能力,解决装修垃圾前端收运设施不足问题。
三是完善服务平台。通过城管微信公众号,市民足不出户“一键上传”装修垃圾备案信息。参照网约车模式,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市民“一键下单”,清运服务随叫随到。实施全过程电子联单制度,联单信息实时上传至全市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确保服务“不断线”,保障“不缺位”。
强化末端执法监管
为确保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广州市创新跨市域、跨部门执法机制,打造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
一方面建立跨市域协作机制,实现区域联动。对接佛山、肇庆、清远、东莞等7个周边地市,搭建多层级执法协作机制,破除异地调查难、取证难、执行难等瓶颈问题。2024年10月以来,组织开展跨市联合执法30次,检查在建工地110个、建筑垃圾运输车辆204台次,跨市域违规转移建筑垃圾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健全跨部门执法机制,提升执法效能。城管、交通、公安等11部门和各区政府建立专班工作机制,组建“6人3车”机动执法小组,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闭环执法。截至今年2月底,市、区两级开展联合执法行动449次,立案查处案件946宗,罚款1013万元,立案数和罚款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9.52%和44.34%。部门齐抓共管、同向发力、联合惩戒有力工作局面逐步形成。
建筑垃圾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广州市将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源头减量与末端利用相衔接、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相协同,建立健全建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全力推动广州建筑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文章摘自:中国建设报 作者:杨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