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为什么选择交流充电桩?五大优势全知道

为什么选择交流充电桩?五大优势全知道

更新时间:2025-05-16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1,504) 点赞(141)

【导读】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电动车。而作为电动车使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电桩的选择,也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虽然直流快充在公共场合应用广泛,但在家庭或日常使用场景下,交流充电桩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电动车。而作为电动车使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电桩的选择,也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虽然直流快充在公共场合应用广泛,但在家庭或日常使用场景下,交流充电桩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那么,新能源汽车为何普遍采用交流充电桩,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呢?

一、什么是交流充电桩?

交流充电桩是指通过交流电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设备,通常用于慢速充电。它主要由电源接入模块、控制模块、计量模块等组成,安装在小区停车场、私人车位、办公场所等地,适合长时间停放车辆时进行充电。

与之相对的直流充电桩则是一种“快速充电”设备,能将电网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直接输入电池,实现几十分钟内完成80%电量补充。

二、新能源汽车为何多用交流充电桩?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电池更友好,延长使用寿命

这是交流充电桩最核心的优势之一。直流充电桩输出电流大、电压高,充电速度快,但对电池的损耗也更大。频繁使用直流快充会导致电池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剧烈,从而加速电池老化,缩短电池寿命。

而对于大多数家用新能源汽车来说,日常通勤距离并不远,晚上回家后插上交流充电桩慢慢充,既能满足第二天的续航需求,又不会对电池造成太大负担。这种“细水长流”的充电方式,对保护电池健康更有利。

相关知识补充:目前市面上的锂电池普遍存在“循环寿命”问题,频繁快充会加速电池容量衰减。因此,许多厂商建议车主尽量使用慢充模式以延长电池质保期。

2、安装成本低,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交流充电桩不需要复杂的整流设备,其结构相对简单,只需要连接到市电网络即可运行,不像直流桩那样需要额外配置变压器、整流器等大型电力设备。

这不仅降低了安装门槛,还减少了后期维护的成本。对于普通家庭用户而言,在自家车位安装一个交流充电桩,既经济又实用。

3、更适合日常使用场景

从使用习惯来看,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用户并不会频繁跑长途,而是主要用于上下班、接送孩子、周末短途出行等常规用途。在这种情况下,交流充电桩完全能够满足日常需求。

例如,一辆续航400公里的电动车,每天行驶50公里,每周只需一次夜间充电即可。交流充电桩的充电时间虽然较长(通常6-8小时),但正好可以利用夜晚电价低谷时段完成充电,既省电又省钱。

4、对电网冲击小,利于城市电力系统稳定

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数量进一步增长,大量车辆同时使用直流快充,将会对城市电网带来巨大压力。直流充电桩功率高达60kW甚至更高,瞬间用电负荷大,容易导致局部区域电网过载。

相比之下,交流充电桩的功率一般在3.5kW~7kW之间,充电过程平缓,对电网的冲击较小,有助于维持城市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居民区密集的地方,推广使用交流充电桩是更加合理的选择。

5、政策支持和补贴鼓励家庭安装交流桩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车主在住宅小区安装个人交流充电桩,并简化了相关审批流程。部分地区还对安装充电桩给予一定的电费优惠或一次性安装补贴,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积极性。

此外,一些物业公司也开始配合业主安装充电桩,不再设置人为障碍,推动社区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三、直流充电桩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所有人

虽然交流充电桩优势明显,但也不能否定直流充电桩的价值。直流桩更适合高速公路服务区、公交场站、出租车集中充电站等需要快速补能的场景。

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如果不是经常跑长途或赶时间,完全没有必要追求直流快充。相反,选择交流充电桩反而更安全、更省钱、更有利于电池保养。

四、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充电桩?

如果您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建议优先选择交流充电桩:

1、家用为主,日常通勤距离较短

2、居住小区具备固定车位

3、希望节省电费、延长电池寿命

4、预算有限,不想投入过多安装成本

反之,若您是营运车辆司机、经常跨城出差或对充电效率要求极高,则可以考虑配备直流充电桩或依赖公共快充站。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