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项目效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及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导致了诸如发包人资金浪费严重、工程价款结算困难等问题频发。
随着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项目效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及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导致了诸如发包人资金浪费严重、工程价款结算困难等问题频发。
这里聚焦于EPC项目中最受关注的两个环节——施工图预算与竣工结算,探讨它们如何成为影响EPC项目总价控制的关键因素。
一、中标后再编施工图预算失去意义及其对发包人的不利影响
在EPC项目中,中标后的施工图预算编制往往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根据实际操作经验,承包人在中标后会基于通过审查的设计图纸重新编制施工图预算,这一过程带来了诸多挑战:
1、缺乏详细依据:由于招投标阶段缺乏详细的施工图纸或仅提供初步方案,中标总价缺乏具体的组成明细。这种情况下,即便承包人承诺了一个优惠率或是提供了初步清单报价,这些都不能作为最终合同价格的确切依据。
2、设计主导权转移至承包方:中标后,设计工作通常由承包人负责完成,这意味着设计方案、结构尺寸等直接影响造价的因素完全掌握在承包人手中。即使进行了第三方审核,也主要集中在安全性和合规性上,而非经济性和适用性。
3、计价取费标准难以纠正:如果投标时存在清单工程量不足或综合单价过高等问题,在施工图预算编制阶段很难进行修正,这可能导致最终结算金额远超预期。
因此,
二、竣工结算编制缺乏依据,总价承包演变成按实结算
尽管EPC模式强调总价承包的概念,但在实践中却经常出现按实际发生工程量进行结算的情况。若不加以有效管理和规范,EPC项目的总价控制目标将难以实现,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投资浪费情况。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招标阶段信息不充分:在项目发包初期,如果没有明确的施工图纸和详细的工程量清单,那么所谓的“总价”实际上并没有准确的基础支撑。在这种模糊不清的状态下签订的合同,自然难以确保公平合理的价格。
2、变更索赔频繁:由于EPC项目允许承包商对设计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加上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工程变更和索赔变得异常容易。承包商会利用这一点,以施工图预算为依据不断调整工程价款。
3、政策导向与现实脱节:虽然相关文件提倡采用总价合同形式,但对于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造成的费用增加仍需由发包人承担,这就给总价承包原则带来了冲击,使得原本应固定的总价变成了动态调整的对象。
三、如何构建高效透明的EPC项目管理体系?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适用于EPC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特别是关于合同价格形成机制的规定,减少因制度缺失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2、加强前期规划与设计管理:在项目启动前,尽可能详尽地完成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量清单,为后续招标谈判奠定坚实基础。
3、强化合同条款约束力:在签订合同时,要细化各项条款内容,尤其是涉及价格调整、变更管理等方面的规定,避免日后产生争议。
4、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监督:聘请独立的专业顾问团队对整个项目周期内的关键节点进行审计检查,确保所有决策均符合既定标准要求。
5、提升行业整体诚信水平:倡导建立全行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信息公开共享等方式促进企业自律,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