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完成相关建设项目2055个,有效提升了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场馆、海绵工厂,各类“海绵细胞”不断涌现,实现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增强了城市的韧性与宜居性。
夏日的一场大雨过后,重庆高新区新森大道上不见积水,绿意盎然的绿化带经过雨水冲刷更显葱翠。这是重庆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重庆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灵活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已完成相关建设项目2055个,达标排水分区达535个,达标面积845.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的46.2%。如今,一块块“海绵设施”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山城的排水方式,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细胞”助力城市自然消纳雨水
在渝北区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雨后路面干爽整洁,汽车驶过不见水花飞溅。原来,这里的雨水沿着路边每隔几米设置的豁口,流入了“雨水花园”。这种典型的“海绵细胞”通过浅凹绿地汇集雨水,并进行滞留、渗透、净化处理,既涵养地下水,又为景观补水。
“我们正在建设新的雨水花园。”仙桃数据谷公司安全市政部副部长黄梦轩指着一处下凹地介绍,“这些区域种植香蒲、千屈菜等耐涝植物,缓坡地带则种植狼尾草、松果菊等适应干湿交替环境的植物,它们都能有效滞留雨水。”
在重庆中央公园雨水花园示范基地,渝北区住建委海绵办负责人陈儒荣表示:“雨天,一部分雨水被植物和土壤过滤后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则通过溢流井进入地下储水池储存,晴天时可用于浇灌植物。”
此外,渝北区还广泛铺设透水砖、修建透水混凝土跑道、设置生物滞留带等设施,形成多个“海绵细胞”,有效缓解局部热岛效应,实现雨水自然消纳和径流污染削减。“目前,全市已有约70%的降雨能就地消纳,极大减轻了地下管网压力。”陈儒荣说。
海绵场馆改造,提升城市功能
在重庆市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一场雨中足球赛正在进行,观众兴致勃勃,场地却未见积水。这得益于该体育场新增的雨水回用系统。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大田湾体育场,在2020年启动的改造工程中重点升级了排水系统。“以前雨水只能直接排出,无法回收利用。现在我们有了收集系统,近两天的雨水足够用于场地冲洗和卫生间用水。”中建八局西南安装公司工程师武小磊介绍。
不仅如此,施工团队还在室内场馆屋顶种植绿植,创造出3000多平方米的绿化空间。“这些绿植不仅能蓄留雨水,还能美化环境,过滤后的雨水最终汇入城市雨水管网,实现再利用。”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副主任杨鸿表示。
工厂“海绵化”,创新绿色发展
作为制造业重镇,重庆也在推动工厂向“海绵工厂”转型。长寿区康普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老厂区改扩建过程中,新建了14个雨水花园,并在设计中加入防渗膜,防止雨水侵蚀建筑地基。
“现在下雨不再积水,员工不用挽裤腿上班,客户来参观也觉得企业形象更好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志刚感慨道。
在梁平区,当地还将海绵设施与厂区停车场结合,打造集雨水控制与员工休憩于一体的绿色空间,兼顾功能性与观赏性。
展望未来:构建智慧海绵城市
据重庆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重庆将继续结合城市更新、管网改造等工作,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并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同时,还将培育本地“海绵产业链”,支持企业研发适用于山地城市的海绵技术和产品,助力打造更加宜居、智慧的山水之城。
随着一个个“海绵细胞”的落地生根,重庆正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山城特色的生态治水之路,将雨水真正转化为可利用的城市资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