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云南弥勒市棚改“三进阶”蝶变,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

云南弥勒市棚改“三进阶”蝶变,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

更新时间:2025-07-26 建设快讯
阅读(1,860) 点赞(198)

【导读】云南红河弥勒市通过棚户区改造探索“破茧—进化—共生”三阶段城市更新路径,将老旧片区升级为文旅商融合活力街区,实现空间重构、功能迭代与文化传承,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共治的多元协同模式,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样本。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一座被称为“福地”的小城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弥勒市,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里北接昆明、南连红河。在这片40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不少区域被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割裂——从西山路的老街区到民主街的旧巷弄,从杂乱不堪的佛城农贸市场到生活不便的髯翁西路片区。如今,这些棚户区已蜕变为高楼林立的现代社区,不仅让近万户居民告别了“忧居”困境,而且通过功能重构、文脉延续与产业植入,探索出一条具有滇中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

破茧:从“城市伤疤”到文旅商融合的活力街区

民主街片区曾是弥勒老城的商业中心,却在岁月流逝中沦为“城市痛点”。“以前路面坑洼,道路狭窄,一下雨就污水横流,卫生很差。”在民主街片区居住了30年的张阿姨说。2016年,弥勒市政府引进云南巨人房地产开发公司接手改造时,这里居住着近1900户居民,私搭乱建的棚屋与危房混杂,街道狭窄,无公园绿化,空中线网如蛛网密布,消防隐患大。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城市功能综合体,居住区、商业区、步行街、学校、公园等有机布局,形成“15分钟生活圈”。

弥勒市政府作为实施主体,由云南巨人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投资和建设。在片区改造中,独创“文化+商业+居住”模式,打造“弥勒样本”。在规划设计中,保留文昌宫、建国楼等历史文物,将彝族挑檐、傣族雕花等民族元素融入现代建筑,把传统街巷肌理融入新规划,让老城区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同时,引入扎染、剪纸、竹园红糖、彝族刺绣等非遗技艺,举办阿细跳月、大三弦等民族展演,与现代商业业态形成互补。“我们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老建筑焕发新功能,让老手艺找到新市场,让老空间焕发新生命。”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这种对历史文脉的珍视,让改造后的片区不仅是居住区,更成为展现弥勒民族特色的“活态博物馆”。

进化:从单一棚改到城市更新的能级提升

民主街片区的蜕变,只是弥勒市推动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弥勒市的棚改实践从单纯的居住条件改善,向空间重构、功能迭代与文化传承的系统升级进化,实现城市能级的全面跃升。在西山路片区“巨人・世纪广场”,投资18亿元打造的城市综合体不仅解决了1013户居民的安居问题,还通过引入写字楼、购物中心、健身中心等多元业态,形成新商务核心。这种生活变迁折射出弥勒市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跨越,推动城市服务能级质变。

与此同时,髯翁西路片区“中龙・时代中心”则以“上居下商”模式演绎“立体城市”智慧。低层布局便民服务商铺与各大连锁品牌,高层为住宅,搭配宽敞的停车场与空中连廊,实现雨天不下楼就能购物的便捷生活。入夜后的棚改街区夜市,汇聚了本地特色小吃与文创产品,带动了餐饮、零售等产业协同发展,诠释了“改造一片、激活一片”的更新内涵。棚改后的这些城市综合体,吸引了全国性文体活动相继落地。近期,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5年中国流动科技馆云南红河弥勒巡展”在此举行。湖泉生态园和红河水乡的周边改造更与文旅产业联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将棚改升级为推动城市形象、经济活力、生态价值共振的更新引擎。

从“保基本”到“促升级”,弥勒市以棚改为支点,通过空间功能的复合化、产业生态的协同化、城市价值的多元化,完成了从“拆旧建新”到“系统更新”的跃迁,为县级城市更新提供了实践样本。

共生: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的更新范式

弥勒市的棚改实践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共治”模式,构建起城市更新的共生生态,突破传统单向改造逻辑,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与城市文脉的多维共振。

据了解,通过政府主导与社会资本的深度协作、科学规划与分步实施、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与创新性的安置方式等措施,弥勒市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广受当地居民认可。其中,居民参与机制则让棚改充满温度。民主街片区在改造初期通过摸底调研、民情走访、规划论证、民意调查、民居统计,将1900户居民的诉求融入方案修订,回迁群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共建者,最终政府征收拆迁的签约率达到99%。

城市文脉与现代生活的共生更显智慧。弥勒市严格遵守五项棚户区改造原则:功能完备,打造综合片区;布局合理,满足多元需求;文化象征,突出地方特色;景观优美,实现内外通透;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服务。将文昌宫等历史建筑转化为社区标志,把非遗元素植入商业业态。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弥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的古朴灰墙上,非遗传承人们的匠心制作与一旁充满现代气息的奶茶馆形成奇妙共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是弥勒市对“城市更新不是割裂历史,而是让老空间产生新价值”的最佳诠释,让弥勒成为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活力之城。

从“破茧”的物理更新到“进化”的功能升级,再到“共生”的生态构建,弥勒棚改以政企民协同的智慧,书写着城市与居民、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叙事。这座滇中“福地”的实践证明,唯有让政府的民生初心、企业的创新活力、居民的家园情怀同频共振,才能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提升幸福感的民生工程、留住乡愁的文化工程、激活发展的动力工程。

文章摘自: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游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