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相关内容展现了工程建设领域在数字化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进展,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相关内容展现了工程建设领域在数字化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进展,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一、政策举措与实践成果
1. 长沙的数字化改革探索
长沙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在顶层设计上,将数字化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审批标准化等工作。通过实施“3866”工程,构建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三大基础底座。比如基于CIM数字孪生构建城市基础底座,汇集多类数据,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打造城市建筑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数字监管底座,发挥BIM技术在工程全流程中的作用。在全时空管理方面,统一标准规范,实现项目全流程数据归集与数字化归档,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审批,探索施工图AI智能化审图等新模式。
2. 多地智慧工地建设成果
上海印发智慧工地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市级统一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强多平台互联互通,提升工地管理效率。山东德州以智慧工地监管服务一体化平台为突破口,将多数项目纳入监管,实现风险管控的事前预防转变,建立了全市统一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体系。北京、内蒙古包头、安徽亳州等地在智慧工地建设中,通过视频监控、智能安全帽巡检系统、智能监测设备等手段,保障工地安全,提升施工安全监管效能。江苏苏州姑苏区探索“AI+智慧工地”模式,构建全域覆盖的智慧工地管理体系,为工程建设注入新动能。
3. 连云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
连云港市实行“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新模式,窗口人员主动靠前服务,将企业等待期变为政府服务期,实现“拿地即开工”常态化。如连云港虹洋热电联产扩建项目一天内“五证齐发”,开工提前两个月。该市还制定并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措施,推行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等模式,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速。
二、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影响
1. 审批流程优化
各地改革使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大幅简化。长沙通过推进全流程数字审批,实现审批事项规范化、标准化,与多省市系统联通,减少线下审批,审批事项压减,审批时长缩短40%以上。连云港通过“拿地即开工”等模式,为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按下快进键,大大提高了项目推进效率,降低了企业时间成本。
2. 监管模式创新
智慧工地建设以及数字化监管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工程监管模式。上海、山东等地通过平台互联,实现对工地的实时、全面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北京、亳州等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工地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苏州姑苏区通过“AI+智慧工地”模式,实现施工全周期数字化留痕、智能化决策,精准防控安全风险。
3. 技术应用升级
建筑行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BIM、C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长沙利用BIM、CIM技术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数据流通与共享。各地在智慧工地建设中,通过物联网技术集成智能终端设备,利用AI算法进行智能监管等,提升了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与质量水平。
三、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1. 数字化深入融合
未来,工程建设领域将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应用,从项目审批到施工建设再到运营维护,全流程数字化将成为常态。不同参与方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工作将更加顺畅,提高整个行业的运行效率。例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管部门等可以基于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实时沟通与协作,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
2. 智能化全面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将更加智能化。智能设备将在施工安全监测、质量检测、进度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检测施工质量缺陷,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施工进度安排,实现智能化决策与管理。
3. 绿色化持续推进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建筑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工程建设中将更多地应用绿色建材、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同时,绿色施工理念也将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