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以来,我国“两重”建设加速推进,8000亿元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共支持1459个项目,涵盖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等多个领域。这一举措对工程建设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着行业迎来新的发展趋势。
今年以来,我国“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建设加速推进,8000亿元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共支持1459个项目,涵盖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等多个领域。这一举措对工程建设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着行业迎来新的发展趋势。
“两重”建设为工程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两重”建设涉及资金规模大、覆盖面广,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8个百分点,“两重”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以重大水利工程为例,南水北调引江补汉、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等项目加快建设,60多处大型灌区建设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有序推进。今年第一季度重大水利项目可研获批14项,8项开工建设,总投资规模达437.3亿元,同比增长27.8%。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推进,不仅提升了国家水资源调配能力,保障了供水安全,也为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带来了大量业务机会,从工程规划、设计到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都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方面,“两重”建设同样成果显著。数据显示,在“两重”资金的带动下,今年全国推动建设改造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城市地下管网超14万公里,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安全韧性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直接关系到城市安全运行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上游的管道制造材料与设备行业,随着新型耐腐蚀管材的涌现,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下游的管网智慧运维平台等产业,也因城市地下管网的智能化发展趋势,迎来了新的增长机遇。
工程建设领域呈现新趋势
1. 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速
随着“两重”项目推进,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始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速。在南京市城北第四批污水管网整治项目中,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大型机械无法作业,施工方调集了一批机器人“上岗”。同时,南京市水务局的智慧平台部署并接入了3600余套物联感知设备,实现了对管网设施的智能监测和管理。在地下管网产业链中,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监测设备及智慧运维平台等相关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不仅是地下管网项目,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工程领域,数字化与智能化建造也逐渐成为趋势,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 社会资本参与度提升
在“两重”建设带动下,更多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到工程建设运营中。以水利工程为例,水利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水利建设落实社会资本372.8亿元,同比增加33.3%,其中民营资本31.3亿元,是2024年全年引入民营资本额的49.4%。社会资本的参与,为工程建设领域带来了更多资金和创新活力,同时也促进了项目运营效率的提升。在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实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的优势互补,提高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水平。
3. 绿色可持续发展受重视
“两重”建设中的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三北”工程等项目,体现了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例如,在“三北”工程中,支持实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造林种草以及退化林修复、草原改良等近4000万亩,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在建筑工程领域,绿色建筑标准得到更广泛应用,采用节能灯具、节水器具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环保型筑路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将促使工程建设企业在技术研发和项目实施中,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友好型解决方案的应用。
“两重”建设的加速推进,为工程建设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推动着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在未来,工程建设企业需要紧跟这些趋势,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在“两重”建设的浪潮中实现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