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两项重要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河南省建设工程智慧工地建设与评价标准》(DBJ41/T320-2025)与《城市桥梁加固工程施工验收与质量评价标准》(DBJ41/T322-2025),这两项标准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近日,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两项重要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河南省建设工程智慧工地建设与评价标准》(DBJ41/T320-2025)与《城市桥梁加固工程施工验收与质量评价标准》(DBJ41/T322-2025),这两项标准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它们不仅为河南省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与基础设施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将在提升工程质量、保障公共安全、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智慧工地标准:引领工程建设数字化变革
《河南省建设工程智慧工地建设与评价标准》的出台,是河南省响应国家“数字住建”号召,落实相关规划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该标准旨在解决施工现场长期存在的信息化难题,通过统一建设指引和评价规范,推动全省建筑工程项目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从适用范围来看,该标准覆盖了河南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智慧工地建设与评价活动。在智慧工地建设方面,详细规定了11个关键领域的建设要求,包括基础设施、人员管理、视频监控、机械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物料管理、绿色施工管理、数字建造及创新应用等。例如,在质量管理方面,不仅明确了质量检验检测等建设内容,还要求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与其他多个系统的数据集成,并能与行业监管平台对接上报,强化数据应用,提升监管效能。
评价体系是该标准的一大亮点,分为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分项评价可在各分项建设内容完成后进行,综合评价则在主要基础设施和管理平台基本完成后开展。评价结果划分为不合格、合格、优良三个等级,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引导企业提升智慧工地建设水平。
这一标准具有显著的引领性、落地性和创新性。它作为河南省首部此类省级地方标准,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且附有配套评价表格,方便各方执行;通过设置创新应用管理加分项,鼓励企业探索前沿技术,促进新技术与工程场景的深度融合。
该标准的实施将全面提升河南省工程建设的数字化水平。一方面,通过物联网、AI、BIM等技术在关键环节的应用,提高工程安全与质量管控效能;另一方面,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城市桥梁加固标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早期建设的城市桥梁逐渐进入“老龄化”与“超负荷服役”阶段。《城市桥梁加固工程施工验收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发布,对于规范城市桥梁加固工程,保障桥梁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该标准适用于城市桥梁加固工程的施工验收与质量评价,涵盖了多种桥型,包括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并对桥梁各部位,如地基与基础、墩台、桥面上部结构、支座和伸缩装置等的加固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作出了详细规定。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考量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观感质量,施工质量综合评价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注重与现行行业标准的协调统一,补充了城市桥梁加固工程施工和验收的相关内容。标准内容丰富且细致,涵盖范围广,分类规定针对性强,工艺参数明确,技术流程标准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此外,还结合了河南省城市更新政策和生态保护要求,推广绿色加固技术,鼓励使用绿色低碳材料。
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河南省城市桥梁更新工作的高效化、常态化运转。通过规范施工验收与质量评价,提高城市桥梁加固工程的施工水平,确保桥梁加固后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为城市居民的出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这两项工程建设标准的发布,是河南省工程建设领域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成果,对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强化了标准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加大在数字化建设和基础设施维护方面的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保障公共利益。
从未来趋势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发展需求的增长,工程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将持续深化。在智慧工地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和更优质的工程成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方面,绿色、智能、可持续的理念将贯穿始终,相关标准也将不断完善和更新。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此次发布的两项标准,为工程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基础设施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标准化的引领下,河南省工程建设领域将朝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