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的《深圳市推进模块化建筑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8)》释放出建筑业转型的强烈信号。这份以"好房子"为核心的行动方案,不仅规划了到2028年累计实施300万平方米模块化建筑的量化目标,更通过六大体系构建,展现了建筑业从传统施工向工业化、智能化跃迁的清晰路径。
近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的《深圳市推进模块化建筑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8)》释放出建筑业转型的强烈信号。这份以"好房子"为核心的行动方案,不仅规划了到2028年累计实施300万平方米模块化建筑的量化目标,更通过六大体系构建,展现了建筑业从传统施工向工业化、智能化跃迁的清晰路径。
技术革命重塑建筑范式
方案将模块化技术定位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钥匙。通过混凝土、钢结构等标准化模块的工厂预制,结合智能建造技术,项目可实现"搭积木式"快速组装。深圳中学泥岗校区电梯加装、尚美小学等示范项目已验证该技术在缩短工期、降低污染方面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特别强调建立模块首件验收制度和后评估机制,这种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模式,或将重构建筑行业的品控标准。
产业链条正在重构
深圳的布局显现出打造完整产业生态的雄心。河套合作区的研发集群聚焦智能建造技术,龙岗生产基地推动构件本地化供应,配合设计服务产业集群的协同,形成"研发-设计-生产"闭环。中建系龙头企业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联动,更预示着模块化建筑可能成为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新载体。跨境贸易指南的制定,则透露出深圳企业借模块化技术出海的市场野心。
政策红利催生新赛道
从配套政策观察,深圳已构建起技术规程、计价标准、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模块化建筑技术规程》等文件的出台,为行业提供了"技术说明书"。而将模块化纳入建筑工业化评价体系,意味着未来项目获取政策支持必须跨过模块化应用门槛。这种以标准倒逼产业升级的做法,可能引发其他城市的跟进效仿。
民生工程成主要落点
保障房、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被列为重点应用场景。华章新筑保障房作为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样板,立新湖学校的"可拆解重建"特性,龙华医院的移动式模块化设计,都体现了"好房子"理念与民生需求的深度结合。这种政府投资项目的示范效应,将为模块化技术在商品房市场的渗透铺平道路。
当前深圳160万平方米的实践规模距300万目标尚有差距,但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已显现出破局决心。随着建筑产业从现场浇筑向工厂预制的历史性转变,设计院、施工企业的业务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掌握模块化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获得超额发展红利。这场由深圳发起的建筑革命,或将成为中国建筑业跨越"高耗能、低效率"传统模式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