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广州市近日发布的《广州市智能建造补充定额子目(试行)》标志着建筑业向工业化、智能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这份全国首创的计价标准不仅为建筑机器人应用提供了精准的造价依据,更揭示了工程建设领域"机器替人"的必然趋势。
广州市近日发布的《广州市智能建造补充定额子目(试行)》标志着建筑业向工业化、智能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这份全国首创的计价标准不仅为建筑机器人应用提供了精准的造价依据,更揭示了工程建设领域"机器替人"的必然趋势。
技术革新驱动效率革命
该政策全面覆盖地面整平、地面抹平、腻子涂敷、腻子打磨、贴砖、管桩焊接等10类建筑机器人作业场景,共制定33个专项定额子目。其中贴砖机器人与管桩焊接机器人的施工子目属全国首次发布,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试点数据显示,地面整平、抹平和地砖铺贴等机器人施工效率达传统人工的2倍以上,成本降低超10%,在替代"危、繁、脏、重"高危工种方面成效显著。
这种技术红利源于机器人作业的精密性与连续性,例如混凝土整平机器人通过激光定位精度达毫米级,消除人为误差导致的返工损耗。同时配套发布的租赁价格信息显示,贴砖机器人台班费较传统瓦工综合成本低18%,形成"提质、增效、降本"的三角效应。
双轨制计价体系破解推广难题
创新采用"租赁价格+专项定额"双轨制计价模式,同步发布10类建筑机器人租赁指导价。该设计有效降低企业设备投入门槛——以地面整平机器人为例,租赁成本仅需传统设备采购的15%-20%,且免除维护保养支出。
定额体系明确划分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构成,如管桩焊接项目中机械费占比达62%,精确反映技术替代价值。目前广州27个试点项目已应用或规划建筑机器人,覆盖600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包括大型公建与工业化住宅项目。中小建筑企业通过"以租代购"模式参与智能化转型,推动技术普惠化落地。
政策链闭环加速产业升级
此次定额发布是广州智能建造政策体系的枢纽环节,前期已出台《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关于选取试点项目应用智能建造机器人的通知》,形成"政策引导-技术落地-标准支撑"的完整闭环。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广州将智能建造深度融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三年内智能建造占比提升至新建项目的30%。政策协同效应显著:住建部门联动人社系统开展机器人操作员职业认证,职教院校新增智能建造专业年培养人才超2000人,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动态匹配。
未来趋势:人机协同与生态重构
建筑业生态正经历三重重构:
1. 作业模式转型:BIM模型与机器人深度协同,施工前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预演工序,如贴砖机器人依据BIM数据自动优化瓷砖切割方案,材料损耗率从5%降至1.2%;
2. 产业链价值迁移:传统劳务分包份额缩减,智能装备租赁、运维服务市场年增速超40%,带动本地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
3. 国际标准话语权:广州首创的管桩焊接机器人定额已被东南亚多国参照,为"一带一路"基建输出技术标准。
伴随建筑工人年均流失率超12%的现状,人机协同已成必然选择。未来三年,智能建造将从结构施工向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复杂场景渗透,最终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数字化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