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发布通知,决定开展2025年度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查。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省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持续强化建设工程质量源头管控。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发布通知,决定开展2025年度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查。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省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持续强化建设工程质量源头管控。
此次检查范围为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通过四川省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合格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检查将采用随机抽取方式,共抽查37个项目,其中成都市抽取10个项目,绵阳、德阳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各抽取2个项目,其余13个市(州)各抽取1个项目。
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影响
1. 提升工程质量:通过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组织建筑、结构、岩土等多专业领域专家,对全省重点工程的勘察报告、设计图纸及施工图审查文件开展地毯式排查。检查过程中,重点核查抗震设计、地基处理、消防疏散等关键环节,2023年全省共发现并整改设计缺陷3200余项,涉及超200个在建项目。这些举措有效避免了因设计疏漏导致的质量隐患,如某高层住宅项目通过优化桩基设计方案,使建筑沉降量减少40%,工程质量显著提升。高质量的工程不仅能够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修成本,还能为使用者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环境,例如某医院项目因设计合理,在地震中完好无损,保障了病患的生命安全。
2. 规范行业行为:此次检查采用“穿透式”监管模式,对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实施全链条监督。通过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将检查结果与企业资质年审、招投标资格挂钩,2024年已有15家企业因违规行为被列入黑名单,暂停市场准入。同时,推行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各环节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组织行业培训300余场,覆盖企业超5000家。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挂靠、转包等违法违规现象,使行业平均投诉率下降65%,营造出更加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3. 增强企业责任意识: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主管部门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制度,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并提交质量提升方案。部分企业通过引入BIM技术进行协同设计,实现设计错误率降低30%;有的企业设立百万级质量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8%,新增注册工程师人数突破1.2万人,企业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数量增长40%。质量检查的加强促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大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显著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工程建设领域未来趋势
1. 绿色化:在“双碳”目标与全球环保浪潮的双重驱动下,绿色化已成为四川工程建设行业破局转型的核心路径。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二星级及以上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将达30%。为此,当地企业积极探索新型绿色建材应用,如采用稻壳混凝土降低水泥用量,推广光催化自清洁涂料减少后期维护碳排放;施工环节引入BIM技术优化资源调配,建立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中心,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率超80%。同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补贴,对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给予每平方米20-100元的奖励,以政策杠杆撬动行业向低碳化、循环化转型。
2. 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四川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中,通过部署5000余个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混凝土浇筑温度、钢结构应力等200余项数据,结合AI算法提前预判施工风险,使项目进度提升15%。竣工后的智能运维系统更实现了设备故障预测性维护,能耗监测系统通过机器学习优化空调、照明策略,年节约电费超千万元。此外,四川省正试点“智慧工地”数字平台,整合人员定位、扬尘监测、机械调度等功能,形成“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的智能管控体系,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3. 工业化:建筑工业化在四川已形成从设计研发到装配施工的完整产业链。位于德阳的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建筑外墙、楼梯等构件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在成都天府奥体城建设中,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使现场湿作业减少60%,施工周期缩短40%,噪音污染降低50%。当前,四川正加速推进BIM正向设计普及,推动构件标准化接口研发,并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区域化构件物流配送网络,通过产业集群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助力建筑工业化迈向4.0智能制造阶段。
四川省开展的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查,不仅对当前工程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工程建设领域朝着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将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