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多项关键政策进行调整,旨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行业发展质量。此次政策调整涵盖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农民工工资支付、建设单位责任落实等多个方面,对山东省工程建设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波及范围之广、改革力度之大。
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多项关键政策进行调整,旨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行业发展质量。此次政策调整涵盖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农民工工资支付、建设单位责任落实等多个方面,对山东省工程建设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波及范围之广、改革力度之大,在近年来的行业政策中颇为罕见。
工程价款结算:时间缩短,保障资金流转
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方面,政策调整意义重大。原规定中,工程竣工结算报告金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发包人应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20天内进行核对(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而新政策将这一期限缩短至15天。对于500万元-2000万元、2000万元-5000万元以及5000万元以上的工程,结算审查期限也分别从30天、45天、60天缩短至20天、30天、45天。
这一调整绝非简单的时间数字变化,背后蕴含着对行业资金生态的深度重塑。对施工企业而言,结算周期的缩短直接意味着资金周转效率的提升。以往,不少中小型施工企业常因结算周期过长,陷入“工程已完、资金未到”的困境,不得不通过借贷维持运营,高额的利息成本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新政策实施后,企业能更快回笼资金,不仅可减少外部融资需求,还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新的项目招投标、设备更新及技术研发中,形成“完工-结算-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从产业链视角看,工程价款结算效率的提升将产生连锁反应。施工企业资金充裕后,能更及时地向材料供应商支付货款,避免因拖欠货款导致的供应链断裂问题,保障了建材市场的稳定运行。同时,资金的快速流转也将加速工程项目的整体推进节奏,使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项目能更早投入使用,发挥社会效益。
农民工工资支付:严格专户管理,确保权益落实
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措施进一步强化,构建起一套全流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通知明确要求建设单位按照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数额或者比例等,按时将人工费用拨付到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同时,人工费用拨付周期不得超过1个月,且建设单位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经双方约定,可以按照施工总承包单位提供的人工费用数额拨付。
在账户管理方面,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应向工程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相关行业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开户银行应规范账户管理,不得将专用账户资金转入除本项目农民工本人银行账户以外的其他账户。这一规定从根本上切断了资金被挪用的可能,让每一分钱都能精准流向农民工手中。
对农民工群体来说,这无疑是重大利好。以往,部分工程存在“层层转包”“垫资施工”等问题,农民工工资常被拖欠,甚至出现“讨薪难”的社会现象。新政策实施后,工资支付有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和账户保障,农民工无需再为工资发愁,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生活稳定性大幅提升。
从社会层面看,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有助于减少因欠薪引发的劳资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这也能提升农民工的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人投身工程建设行业,缓解部分地区“用工荒”的问题。
建设单位责任:全方位强化,规范市场秩序
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得到全方位强化,形成了“事前有约束、事中有监管、事后有追责”的闭环管理体系。资金落实方面,建设单位应在招标文件和工程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款支付的方式、比例、期限等内容,且政府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必须落实到位,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这一规定从源头避免了“无米下锅”式的工程烂尾风险,保障了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合同管理上,建设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不得与承包单位签订“阴阳合同”。以往,部分建设单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不合理压价、压缩工期等方式转嫁风险,导致工程质量隐患增多。新政策的出台,将有效遏制这些不良行为,让工程建设回归理性轨道。
在工程款支付上,不得将未完成审计作为延期工程结算、拖欠工程款的理由,且政府投资项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保资金按时足额支付到位,社会投资项目鼓励参照执行。此外,建设单位还需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若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将被限制新项目开工建设。这一“失信惩戒”机制,大大提高了建设单位的违约成本,促使其严格履行合同义务。
行业影响与趋势: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此次政策调整对山东工程建设领域影响深远,正推动行业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从短期来看,施工企业资金回笼加快,农民工权益得到更切实保障,建设单位行为受到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得到有效整顿。一些长期依赖违规操作生存的企业将面临淘汰,而合规经营、实力雄厚的企业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行业“洗牌”效应初步显现。
从长期趋势分析,一方面,工程建设领域将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企业将更加注重合规经营,行业内违规操作空间被极大压缩。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等新型模式将加速推广,推动行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另一方面,高效化将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词,无论是工程价款结算的提速,还是建设单位责任的明确与规范,都将促使整个行业提升运营效率。数字化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BIM技术、智慧工地、大数据管理等将助力项目管理提质增效,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成本消耗。
此外,绿色低碳发展将成为行业新的竞争焦点。政策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也在引导企业加大对绿色建材、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未来,一批绿色建筑、低碳工程将不断涌现,为山东省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此次山东省工程建设领域的政策调整,既是对行业发展痛点的精准施策,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山东工程建设领域将迎来更加规范、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新格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