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北京朝阳区住建委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份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2025年版)》分发到各建筑企业代表手中,这标志着扩大后的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政策正式在101个城市落地实施。
2025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北京朝阳区住建委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份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2025年版)》分发到各建筑企业代表手中,这标志着扩大后的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政策正式在101个城市落地实施。从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文的那一刻起,这场旨在推动建筑领域绿色转型的变革,就已注定要在工程建设行业掀起波澜。
政策落地:从文件到工地的全面渗透
在西安未央区的一个保障性住房建设工地上,项目经理赵刚正拿着新的建材采购清单仔细核对。“你看,以前采购外墙保温材料只看价格和基本性能,现在不行了,得符合新政里的节能指标,还要有绿色建材认证证书。”他指着清单上的一项项参数解释道,“就拿这个保温板来说,不仅要达到传热系数≤0.03W/(m・K),还得是可回收材料制作的,成本虽然涨了点,但住着更放心,也响应了政策号召。”
这样的场景在101个政策实施城市的工地上随处可见。此次政策扩容并非偶然,而是在2022年首批48个试点城市取得显著成效后的必然举措。数据显示,试点城市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中,绿色建材使用率平均达到了58%,较非试点城市高出23个百分点,新建建筑的节能率提升了15%以上。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政策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成为政策覆盖的核心地带。在上海浦东新区,某三甲医院的新建项目招标现场,评标委员会的专家们比以往更加忙碌。“我们新增了‘绿色建材符合性’专项评分,占总分的20%。”评标专家李工程师一边翻阅投标文件一边说,“像手术室的抗菌墙板,不仅要符合国家标准,还得提供抗菌性能的第三方检测报告,有一项不达标就直接淘汰。”这种严格的评审机制,让绿色建材从项目招标环节就占据了重要位置。
企业转型:在挑战与机遇中寻找新出路
政策的实施,对建材生产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浙江杭州的绿色建材产业园,某建材企业的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车间主任王师傅指着一条崭新的生产线介绍:“为了达到新政要求的标准,我们投入3000万元改造了这条节能门窗生产线。以前生产的门窗传热系数只能达到0.2W/(m・K),现在能降到0.15W/(m・K)以下,完全符合政府采购的要求。”
投入终有回报,该企业生产的节能门窗不仅成功进入政府采购目录,还打开了国际市场。“上个月刚和东南亚的一个客户签订了5000套的订单,他们也是看中了我们产品的绿色环保性能。”企业负责人脸上难掩喜悦,“现在订单量比政策实施前增加了40%,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值得。”
并非所有企业都能顺利转型,一些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以前靠价格低占领市场,现在不行了,环保不达标连投标资格都没有。”一家小型建材企业的老板无奈地说,“我们也想升级设备,但资金和技术都跟不上,只能眼看着订单流失。”这种行业洗牌虽然残酷,却能推动整个建材行业向高质量、绿色化方向发展。
中建集团采购平台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绿色建材供应商的数量同比增加了63%,其中30%是专精特新企业。“以前供应商竞争靠价格,现在拼的是技术和环保指标。”采购平台负责人说,“我们的电子化采购系统有智能比对功能,能自动筛除不符合标准的建材,大大提高了采购效率和质量。”
项目变革:从施工到结算的全流程优化
在广州南沙新区的保障房项目工地上,施工方的财务人员王会计正在核算工程进度款。“这个月的进度款到账很及时,金额是已完工程量的85%,比以前高多了。”她笑着说,“以前要等工程验收后才能拿到大部分款项,资金压力特别大,现在推行施工过程结算,资金周转效率提高了40%,工人工资也能按时发放了。”
政策中“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不低于已完工程价款的80%”的规定,让施工企业切实感受到了实惠。不仅如此,双方确认的过程结算文件还能作为竣工结算文件的组成部分,竣工后原则上不再重复审核,这大大缩短了结算周期,减少了纠纷。
在项目设计环节,绿色理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深圳前海合作区某超高层办公楼的设计团队正在对建筑模型进行优化。“政策倒逼我们重新设计建造逻辑,”设计师张颖指着BIM模型说,“你看,这个模型里的每一块建材都标注着环保参数,我们选用了52%的可再生建材,还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建材全生命周期追溯。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整个建筑体系的升级。”
未来展望:绿色建筑引领城市发展新方向
住建部的规划显示,到2026年,101个政策实施城市将建成不少于300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带动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使用率提升至65%。这意味着,绿色建筑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片低碳建筑群正在拔地而起。这些建筑采用了太阳能光伏板、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结合绿色建材的应用,实现了建筑的低碳运行。“住在这里太舒服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水电费也比以前少多了。”已经入住的居民李女士满意地说。
雄安新区的被动式住宅更是成为绿色建筑的典范。这种住宅不需要主动供暖和制冷,通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新风系统,就能维持室内舒适的温度和空气质量。“以前觉得这样的房子遥不可及,现在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能住上这样的绿色住宅了。”雄安新区的居民王先生感慨道。
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政策的扩容,不仅仅是一项政策的调整,更是一场关乎建筑未来的深度变革。它推动着建材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着建筑项目全流程优化,引领着城市向绿色、低碳、宜居的方向发展。在这场变革中,101个城市只是起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将遍布全国,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