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重庆在绿色建筑领域取得双重进展。一方面,全市累计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1450余万平方米,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显著节能减碳;另一方面,新发布9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涵盖装配式建筑、光伏消防、智能感知等领域,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近日,记者从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重庆在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面积超1450万平方米,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楼为例,该建筑通过建设能耗监测系统、实施空调系统优化、烟气余热回收和水泵变频改造等措施,预计综合节能率达50%,综合减碳率达30%。其中,采用变频冷水机组替代原有直燃机制冷,节能率达27.46%;手术室区域采用四管制风冷热泵机组,有效提升温湿度控制稳定性,节能率达20.23%。该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8月底全面完工。
为系统推进绿色化改造,重庆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财政激励的工作机制,重点针对医院、商场、酒店和机关办公建筑等能耗高、效益明显的公共建筑,推广以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为主的改造模式。同时,市住建委联合相关部门出台《重庆市绿色低碳建筑示范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重庆市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效果核定办法》,建立以减碳为核心目标的改造工作机制。
在技术支撑方面,重庆明确了适合本地特点的绿色化改造技术路线,鼓励在空调、照明、电梯等系统全面改造基础上,推广应用节水器具、节能门窗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推动建筑可持续转型。
与此同时,重庆还于近日批准发布9项新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新标准涵盖住宅装配式排烟气道、轻质隔墙条板、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园林湿地植物配置、预拌砂浆外加剂、建筑分布式光伏电站消防、市政智能感知设施、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以及塑料光纤布线系统等领域,旨在提升工程质量、推动绿色建造、保障安全运行、促进智能化发展。
此次系列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行为,推动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强化建筑光伏安全,构建城市智能感知体系,为重庆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坚实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