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行业,工程建设领域也不例外。七台河市城管局与市数据局围绕“数字赋能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展的调研交流活动,不仅展现了地方政府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探索,更为我们揭示了数字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巨大潜力和深远影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行业,工程建设领域也不例外。七台河市城管局与市数据局围绕“数字赋能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展的调研交流活动,不仅展现了地方政府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探索,更为我们揭示了数字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巨大潜力和深远影响。从项目设计到施工管理,从运维保障到行业转型,数字赋能正全方位重塑工程建设的生态格局。
打破信息壁垒:数字技术破解传统模式痛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工程建设模式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挑战。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项目审批流程繁琐,施工过程中资源调配不合理等问题,常常导致工程进度滞后、成本超支。而数字技术的介入,正成为破解这些痛点的关键。
七台河市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生动范例。通过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该市实现了城市管理领域数据的实时互通。据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七台河市就受理并办结760件城管领域案件,办结率达到100%,较往年平均办理时长缩短了40%。这一显著成效的背后,是数据融合共享带来的协同效应——各部门从“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联动”,审批环节从“串联办理”优化为“并联推进”,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
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这种信息互通的优势更为明显。以某省的跨江大桥项目为例,通过建立涵盖设计、施工、监理、审计等多方的数字化协同平台,项目各参与方能够实时获取工程数据,及时沟通解决问题。该项目因此提前3个月完成主体工程,节约建设成本近2亿元。
设计环节革新:BIM技术引领精准化创作
工程建设的设计环节是项目成功的基础,数字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正带来革命性变化,其中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推广尤为关键。
BIM技术通过创建三维立体模型,将建筑的结构、外观、内部布局、设备管线等信息进行全方位整合,实现了设计过程的可视化和参数化。在上海某超高层建筑项目中,设计团队利用BIM技术进行了上千次模拟推演,不仅优化了建筑的抗风抗震性能,还通过管线碰撞检测,提前发现并解决了300余处设计冲突,避免了施工阶段的重大变更。
更重要的是,BIM技术实现了多专业协同设计。建筑、结构、机电等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实时协作,针对设计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采用BIM协同设计后,各专业设计对接时间减少了60%,设计图纸的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施工阶段转型:智能装备重塑现场管理
施工阶段作为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正经历着数字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让施工现场从“粗放式管理”迈向“精细化管控”。
叶巴滩水电站的智慧大坝系统堪称智能施工的典范。该系统在大坝建设中植入了上万余个传感器,实时采集混凝土浇筑温度、强度、沉降等数据,通过AI算法进行分析处理。当数据出现偏差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并给出调整建议,使混凝土施工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9.5%。
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则进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在雄安新区的某建设工地上,无人机每天进行3次全方位航拍,生成的三维模型能精准反映施工进度,使管理人员对工程的把控精度达到厘米级。地面整平机器人、墙体砌筑机器人等设备的投入,不仅将施工效率提高了3倍,还将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了80%。
运维管理升级:智慧平台保障全生命周期
工程建设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结束,数字技术在运维管理阶段的应用,正为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智慧运维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对建筑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北京某超甲级写字楼通过在空调、电梯、照明等设备上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平台的AI分析系统能根据历史数据预测设备故障,提前安排维修保养,使设备故障率下降了65%,运维成本降低了40%。
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数字技术的作用同样显著。杭州市对全市200余座桥梁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通过传感器和卫星定位技术,实时监测桥梁的位移、振动等数据。当某座桥梁出现异常沉降时,系统在15分钟内就发出了预警,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行业发展趋势:多维度转型塑造未来格局
从长远来看,数字赋能将推动工程建设领域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转型,形成全新的行业格局。
在工业化方面,装配式建筑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将成为主流。通过BIM技术对预制构件进行精准设计和生产,再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现场快速组装,可使建筑施工周期缩短50%以上,建筑垃圾减少80%。
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深化,区块链技术有望在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交易过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打造出“智慧工地”“数字城市”等全新形态。未来,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就能实时掌握整个城市的运行状态,实现精准决策。
绿色化转型也将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加速。通过对建筑能耗的数字化监测和分析,可优化能源使用方案,大幅降低建筑的碳排放量。某绿色建筑项目通过数字化节能管理,年耗电量较传统建筑减少了35%,碳排放量降低了40%。
多方协同发力:共筑数字赋能生态体系
要实现数字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深度应用,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完善的数字赋能生态体系。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大型建筑企业可建立自己的数字化研发中心,中小企业则可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企业应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建立适应数字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高校和职业院校需调整专业设置,加强BIM技术、智能建造、物联网应用等相关专业建设,培养既懂工程建设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产学研合作也应进一步深化,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一方面,要加大对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对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要加快制定数字技术应用的标准规范,保障数据安全和信息共享。
数字赋能工程建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它不仅为解决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痛点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更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工程建设领域必将迎来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未来,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