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深圳印发《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计划构建“体系完备、智能先进”的低空基建体系,明确四大建设目标与重点任务。三年内将新建超千个起降点,覆盖社区配送、医疗运输、城市治理等场景,推动低空设施与新能源、市政设施等跨域融合,打造全球低空经济标杆。
广东省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正式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以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为目标,系统布局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治理与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方案》提出构建“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标准统一、智能先进、跨域融合”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明确四大建设目标:全球总部研发中心、低空高端智造中心、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及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围绕目标,《方案》部署四大重点任务:构建低空起降基础设施、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低空创新基础设施、强化标准化服务能力。
在起降设施网络建设方面,《方案》聚焦多场景应用需求。针对社区配送,计划新建339个起降点,总规模达413个,提升末端配送效率;结合医疗需求,新建112个医疗物资运输起降点,总规模148个,构建空中医疗急救与物资运输网络;面向商圈、景区等消费场景,新建227个配送起降点,总规模265个,加密即时配送航线,丰富市民消费体验。城市治理领域成为重点,将新建340个以上起降点,总规模超360个,赋能警务、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场景,通过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跨领域融合是《方案》突出亮点。深圳将推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起降场与新能源超充站等设施融合布局,满足快速充换电需求;探索消防站与城市治理起降点、物流起降点与地面交通站点的复合建设;结合信号灯杆、路灯杆等市政设施打造多功能起降点,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同时,实现起降点与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
为保障落地,《方案》强化组织、空间与资金支持,明确“社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灵活运用国债、专项债、REITs等工具筹措资金。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等部门将出台《无人机起降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规范场址报批、建设验收、安全监管等流程,健全管理机制。
此次《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深圳低空经济发展进入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期,通过织密“空中路网”、推动多场景创新应用,为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深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