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工程建设领域迎来深刻变革

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工程建设领域迎来深刻变革

更新时间:2025-08-10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2,840) 点赞(276)

【导读】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蓝图。其中,“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这一核心任务,不仅为新型城镇化锚定了生态坐标,更给工程建设领域带来了系统性变革机遇。

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工程建设领域迎来深刻变革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蓝图。其中,“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这一核心任务,不仅为新型城镇化锚定了生态坐标,更给工程建设领域带来了系统性变革机遇。从政策框架到技术应用,从产业格局到市场规则,全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深度转型。

政策框架升级:构建全链条绿色监管体系

绿色低碳目标的落地,首先依赖于政策法规的刚性约束。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形成“国家顶层设计+地方细则配套”的政策矩阵。在国家层面,《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2030年前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地方层面则呈现出“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的特点。

以江苏省为例,其全域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已形成可复制经验:至2024年底,全省建成海绵城市总面积达1746.77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31.56%,每年可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约12万吨。这种“渗、滞、蓄、净、用、排”的系统方案,正在向全国百余个试点城市推广。此外,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已试点“碳足迹追踪制度”,要求建设项目从建材生产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实时上传监管平台,违规企业将面临市场准入限制。

政策红利也同步释放。财政部明确对达到超低能耗标准的建筑项目给予每平方米300元补贴,住建部则将绿色建筑认证与土地出让、信贷支持挂钩。这种“约束+激励”的政策组合,正在倒逼工程建设企业将绿色理念嵌入项目全流程。

技术路径突破:从单体节能到系统协同

工程建设领域的绿色转型,正突破传统“单体建筑节能”的局限,迈向“区域系统协同”的新阶段。在南京,新建民用建筑已实现绿色建筑标准全覆盖,居住建筑节能率提升至75%,通过外墙保温一体化、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集成,单栋建筑年均减碳量可达8-12吨。

更具突破性的是“城区尺度”的低碳实践。常州“两湖”创新区规划中,将低碳建筑、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等要素统筹布局:园区内50%的能源来自分布式光伏,80%的交通依赖氢能公交和智能充电桩,建筑废弃物回收率达95%以上。这种“零碳社区”模式已被纳入住建部首批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先导区名单,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可推广的技术导则。

技术创新的深度同样令人瞩目。在建材领域,清华大学研发的

导热系数降低40%,且成本较传统材料下降15%;在施工环节,中建集团试点的“数字孪生工地”通过BIM+物联网技术,使材料损耗率从8%降至3.5%,施工能耗减少20%。这些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工程建设的成本结构和竞争逻辑。

产业生态重塑:传统企业的转型与新兴赛道的崛起

绿色低碳浪潮正引发工程建设产业链的“重构革命”。传统高耗能产业面临转型压力:2024年全国水泥行业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13%,钢铁企业通过电弧炉改造实现吨钢碳排放降低60%,不符合低碳标准的建材企业已被淘汰超2000家。

与此同时,绿色赛道迎来爆发式增长。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5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4.8万亿元,占新建建筑比例从20%提升至38%,远大住工、中建科技等企业年产能突破1000万平方米。绿色建材领域更是百花齐放:北京金隅集团的

应用量超1000万立方米,东方雨虹的年装机量达500兆瓦,这些企业的绿色产品营收占比均超50%。

产业链协同也在深化。上海建工联合宝武集团、同济大学组建“低碳建筑产业联盟”,实现从建材生产到建筑运维的全链条碳管理;万科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光储直柔”建筑系统,使社区综合能耗降低30%。这种跨领域合作正在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

未来趋势展望:政策、技术与市场的三重驱动

展望2025-2030年,工程建设领域的绿色转型将呈现三大趋势。其一,政策标准将更加精细化,分区域、分建筑类型的碳排放限额将逐步落地,碳足迹核算将成为项目审批的硬性要求。其二,技术融合将加速,BIM、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绿色建筑深度结合,可能催生“零碳建筑操作系统”等全新物种。其三,市场机制将更加完善,绿色建筑保险、碳资产质押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涌入低碳建设领域。

对行业主体而言,这场变革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建筑企业需要从“工程承包商”向“低碳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材料供应商应聚焦循环经济和性能升级,科研机构则需加快关键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正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所言:“未来五年,能否在绿色低碳领域建立核心竞争力,将决定工程建设企业的生死存亡。”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工程建设领域的绿色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场变革正在书写行业发展的新范式,也将为全球城乡建设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