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工程建设“挂证”整治:重塑格局促发展

工程建设“挂证”整治:重塑格局促发展

更新时间:2025-08-13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3,976) 点赞(169)

【导读】近期,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住房城乡建设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的专业技术人员违规“挂证”行为专项治理行动。这一行动剑指长期以来困扰行业发展的“挂证”乱象,对整个工程建设领域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引领着行业走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近期,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住房城乡建设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的专业技术人员违规“挂证”行为专项治理行动。这一行动剑指长期以来困扰行业发展的“挂证”乱象,对整个工程建设领域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引领着行业走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政策高压下“挂证”现象无处遁形

“挂证”行为,即专业技术人员将注册执业资格证书出租出借给非实际工作单位,以获取额外利益的违规行径,在工程建设领域长期存在。其滋生的原因复杂,一方面,企业在资质申请、项目投标等环节对特定专业证书有硬性数量要求,而通过“挂证”获取证书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部分人员受经济利益驱使,将考证作为“创收”手段。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导致工程项目实际管理人员与注册人员不符,无法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例如,某省曾发生一起桥梁坍塌事故,事后调查发现,该项目的注册结构工程师实为“挂证”人员,从未参与项目设计与管理,这一事件也成为推动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次专项治理行动态度坚决,目标明确。从2024年8月至10月的自查自纠阶段,给予相关人员和单位主动整改的机会;到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的排查处理阶段,通过结合社保缴费、住房公积金缴存等信息,对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比对排查,精准识别“挂证”人员。地方各级相关部门严格落实责任,对存在“挂证”行为的人员,依法依规撤销其注册许可,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对违规使用“挂证”人员的单位予以公开,并纳入资质动态核查;违规中介服务机构也受到严肃查处。据统计,仅在自查自纠阶段,全国就有超过5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主动注销了违规注册信息,近3000家企业完成了人员调整,这一系列严厉措施,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威慑力,让“挂证”现象在高压下无所遁形。

行业格局重塑,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

在政策高压下,工程建设行业格局正经历深刻重塑。过去依赖“挂证”维持资质、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若不能及时调整用人策略,补充真实、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将难以通过资质核查,被迫退出市场。某建筑企业负责人透露,他们公司原本有10名“挂证”的一级建造师,专项整治行动开始后,这些人员全部退出,公司不得不紧急招聘,仅招聘成本就增加了近百万元,而且由于短期内难以招到足够的人员,多个项目的投标计划被迫搁置。

这促使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模式,从依赖“挂证”的短期行为转向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的长期战略。大型建筑企业凭借资金和资源优势,纷纷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为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一些企业还推出了股权激励、技能补贴等福利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一转变有利于行业整体质量提升。企业为满足资质要求和项目实际需求,会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例如,企业内部组织定期培训、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与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等,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人才市场也将更加活跃,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行业人才流动更加合理,人才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技术赋能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在整治“挂证”行为的过程中,技术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奠定了基础。各地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排查力度。通过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和相关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了对企业和人员信息的实时监控与动态管理。对被查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和人员,平台记录其不良行为并向社会公布,形成了有效的失信惩戒和社会监督机制。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0家企业和5000名个人因“挂证”行为被列入黑名单,在市场准入、项目投标等方面受到限制。

部分地区还创新监管技术,如安徽合肥首创的社保账号直连核查机制,要求企业提交技术负责人全国社保平台账号密码,实时比对参保连续性,从根本上杜绝了虚假证明的可能性;河南的24小时动态核查机制,整合多个系统,对企业资质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监测。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也增强了监管的精准性和公正性,让“挂证”行为无处可藏。此外,区块链技术也开始在资质管理中应用,将企业和人员的信息上链存储,确保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进一步提升了监管的可信度。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工程建设领域的监管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多方主体应对,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面对专项整治行动,行业内的多方主体都在积极应对,推动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对于“挂证”人员来说,一部分人选择主动注销证书,回归本职工作;另一部分有真才实学但之前为了利益“挂证”的人员,则开始寻找正规的就业单位,将证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专业的证书培训机构也调整了业务方向,从单纯的考证培训转向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学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

工程建设领域的上下游产业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等与建筑企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开始更加注重合作企业的资质和信誉,避免因合作方“挂证”问题受到牵连。一些监理公司还加强了对项目现场人员的核查,确保项目管理人员与注册信息一致,保障工程监理质量。

此次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违规“挂证”行为专项治理行动,是对行业沉疴的一次有力整治。它不仅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更推动了行业格局的重塑和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在政策、市场和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工程建设行业正朝着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未来可期。随着整治行动的深入推进,相信工程建设领域将迎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