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征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通知》,面向全国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及建筑行业相关单位公开征集技术方案。此次征集并非孤立行动,而是重庆落实住建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的关键举措。
近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征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通知》,面向全国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及建筑行业相关单位公开征集技术方案。此次征集并非孤立行动,而是重庆落实住建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的关键举措,旨在通过AI技术破解超大城市建设中的交通拥堵、管线老化、施工安全等痛点问题。据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入选方案不仅能获得政策支持,还将在重庆重点工程项目中优先试点,这一消息已引发百度智能云、广联达等30余家科技企业的积极响应。
政策背景:数字重庆与智能住建
在“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重庆市于2023年启动“数字重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智能建造作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赛道。数据显示,重庆现有建筑企业超过1.2万家,年建安产值突破8000亿元,但行业数字化率仅为17%,远低于制造业35%的平均水平。为此,市住建委同步出台《重庆“数字住建”行动计划(2024-2026)》,提出建设全市统一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计划到2026年实现特级、一级建筑企业智能建造技术应用覆盖率达100%,新建建筑技术应用率达80%的目标。此次AI方案征集正是该计划的“落地抓手”,通过政企协同破解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征集方向:聚焦十大应用场景
本次征集围绕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梳理出十大重点场景,每个场景均明确技术指标和应用边界。在智慧建筑领域,要求方案能实现建筑能耗实时监测与动态调节,目标是使公共建筑节能率提升20%以上,如通过AI算法优化中央空调运行策略,已在重庆江北嘴金融城试点项目中实现月均节电15万度;智慧排水系统需具备暴雨内涝精准预警能力,要求预测精度达到街区级,提前预警时间不少于2小时,这对重庆这样多山地、易积水的城市尤为关键。
地下管线场景重点解决“马路拉链”问题,方案需整合GIS系统与AI识别技术,实现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管理和故障定位精度≤5米;智慧工地则要求通过视频监控+AI分析,实时识别未佩戴安全帽、高空抛物等危险行为,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目前重庆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工程已通过类似技术使安全事故率下降60%。智能审批场景将目标锁定在“秒批”,要求对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高频事项实现AI自动核验,审批时限从当前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1小时内。
行业影响:推动工程建设智能化转型
这一政策将从技术渗透、产业重构、市场格局三个维度重塑工程建设行业。技术层面,AI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IoT)的融合应用,将推动施工流程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例如重庆某央企建筑公司试点AI进度管理系统后,通过分析历史施工数据优化工序衔接,使某住宅项目工期缩短18天。
产业层面,传统建筑企业将面临“智能化改造或被淘汰”的选择,预计未来3年重庆至少有30%的中小建筑企业会因技术滞后退出市场,而掌握智能建造技术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市场格局方面,科技企业与建筑企业的跨界合作将成为常态,如重庆本地企业中科云从已与重庆建工集团成立联合实验室,专攻智慧工地AI算法研发,这类合作模式有望在政策推动下加速复制。
未来趋势:智能化将成行业标配
从技术演进看,AI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将呈现“三层渗透”趋势:基础层的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将实现建筑、市政、交通等数据的全域互联,目前重庆已完成中心城区1:500数字孪生模型搭建;应用层的AI施工机器人将逐步替代高危作业,如重庆大学研发的已实现每小时砌筑200块砖,是人工效率的3倍;决策层的智能规划系统将实现城市建设方案的自动生成与优化,重庆悦来新城已通过该技术完成智慧社区规划方案,使土地利用率提升12%。
人才结构也将随之变革,预计到2027年,重庆建筑行业对AI工程师、BIM分析师等复合型人才需求将突破5万人,倒逼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目前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已开设智能建造专业,首批招生录取线较传统专业提高30分。这种“政策引导-技术落地-人才适配”的良性循环,将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彻底告别“粗放式”发展阶段。
重庆市住建委的这场AI方案征集,本质上是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按下“加速键”。随着一批成熟方案的落地,重庆有望成为智能建造技术的“试验田”和“输出地”,其探索经验或将为全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参考。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未来将切实感受到智慧社区的便捷服务、智慧工地的降噪降尘、智慧排水的汛期安心,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正勾勒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