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新版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的通知》及配套解读文件,同步发布《广东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2025版)》,全面启动工程建设造价市场化改革落地工作。
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新版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的通知》及配套解读文件,同步发布《广东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2025版)》,全面启动工程建设造价市场化改革落地工作。作为全国建筑业大省,广东此次政策调整覆盖全省年超万亿元规模的工程建设市场,不仅是对国家“十四五”期间工程造价改革部署的关键响应,更将为全国工程建设领域市场化转型提供“广东样本”,对建筑行业全产业链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政策背景:从“定额管控”到“市场主导”的变革之路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历经数十年演进,已形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完整转型脉络。上世纪80年代至2003年,工程建设长期实行“量价合一”的政府定额定价模式,从人工、材料到机械费用均由国家或地方行政部门统一制定,例如1995年版《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曾作为全国工程项目造价计算的唯一依据,这种模式虽保障了计划经济时期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但也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市场活力。
200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首次确立“量价分离”的计价原则,将工程量计算规则与价格确定机制拆分,允许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报价。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尤其是国有投资项目领域,“定额依赖症”仍未彻底根治。据广东省住建厅2024年调研数据显示,全省83%的国有投资项目在编制最高投标限价时,仍将政府发布的定额基价作为核心依据,仅17%的项目参考了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同时,因合约条款中风险界定模糊,导致结算阶段的争议纠纷平均处理时长达127天,远超行业合理周期,这不仅影响工程交付效率,更造成大量社会资源浪费。
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50500-2023),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市场化计价、强化全过程造价管控、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三大核心目标,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改革进入深水区。广东省作为改革先行省份,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地方标准制定、政策解读与试点推广,率先构建起与国家标准衔接、符合地方产业特点的造价管理体系。
新版标准核心内容解读:四大维度重塑造价管理逻辑
厘清交易定价与企业成本关系:从“被动套价”到“主动报价”
新版清单计价标准在工程特征描述上提出“精细化、可视化”要求,明确发包人需在招标文件中详细说明工程材料规格、施工工艺标准、质量验收要求等关键信息,甚至对部分复杂工序需提供三维模型或工艺流程图。以广州某保障性住房项目为例,其招标文件中不仅明确了的导热系数、防火等级等参数,还附上了施工节点详图,有效避免了以往因描述模糊导致的报价偏差。
与此同时,标准赋予承包人在施工措施和组织方案上的自主选择权。例如,在混凝土浇筑工序中,承包人可根据自身设备配置情况,自主选择泵送浇筑或塔式起重机浇筑方式,不同方案对应的成本差异由企业自行承担。这种“发包人定需求、承包人定方案”的模式,促使企业将技术优势、管理能力转化为价格竞争力,推动行业从“拼关系”向“拼实力”转型。据广东省住建厅测算,采用新版标准后,企业报价的个性化程度提升了40%,相同项目的报价差异率从以往的5%-8%扩大至10%-15%,市场竞争更加充分。
明确市场化计价方法与依据:多维度数据支撑价格形成
在最高投标限价编制方面,新版标准首次取消“政府定额必须作为计价基础”的强制性要求,转而建立“市场导向、多元参考”的计价体系。具体而言,计价依据包括四大类:一是实时市场价格信息,如广东省住建厅每月发布的《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涵盖、等200余种常用材料的市场成交价;二是工程造价数据库,依托广东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平台,收录近5年全省1.2万余个已完工项目的造价数据,企业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同类项目的价格水平;三是企业自身成本数据,鼓励企业建立内部成本核算体系,根据历史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企业定额;四是第三方咨询报告,对于新型建筑材料或复杂工艺,可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成本测算,作为报价参考依据。
以深圳某超高层建筑项目为例,其最高投标限价编制过程中,编制单位不仅参考了当期钢材市场价(5200元/吨),还通过工程造价数据库调取了近3年深圳地区同类超高层项目的钢材损耗率(平均1.8%),同时结合施工企业提供的企业定额(人工单价85元/工日),最终形成的限价既符合市场实际,又体现了项目特殊性。这种多维度计价方式,有效解决了以往“定额价与市场价脱节”的问题,据统计,采用新版方法编制的限价与实际结算价的偏差率从以往的15%-20%降至8%以内。
加强风险合理分配与控制:精准界定责任边界
针对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价格波动、设计变更、地质条件变化等风险,新版标准建立了“分类管控、责任到人”的风险分担机制。具体分为三类风险:第一类是发包人应承担的风险,包括国家法律政策调整、设计文件变更、地质勘察资料与实际不符等,例如因政府出台新的环保政策导致材料成本增加,该部分费用由发包人承担;第二类是承包人应承担的风险,包括施工方案优化不当、施工工艺失误导致的成本增加,以及市场价格在约定幅度内的波动(如钢材价格每月波动幅度在±5%以内的部分);第三类是双方共担风险,如不可抗力导致的损失,需根据实际情况按合同约定比例分担。
为确保风险分担机制落地,新版标准还配套发布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其中专门增设“风险管控”章节,明确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估、处理流程及责任划分。以东莞某公路项目为例,施工过程中遭遇持续暴雨天气,导致路基施工延误。根据合同约定,暴雨属于不可抗力,发包人承担工期延误责任,承包人承担现场临时设施损坏的修复费用,双方通过协商快速解决争议,避免了以往长达数月的纠纷。据广东省住建厅统计,自新版标准试点以来,工程结算争议发生率下降了35%,争议处理时长缩短至平均45天。
强调全过程造价管控: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
新版清单计价标准突破以往“重结算、轻过程”的管理模式,构建起从项目决策、招标投标、施工履约到竣工结算的全过程造价管控体系。在决策阶段,要求建设单位开展造价可行性研究,结合市场数据制定投资估算,避免“拍脑袋”决策;在招标投标阶段,规范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流程,强化对投标人报价的合理性分析,防止低价中标、高价结算;在施工履约阶段,建立造价动态监控机制,要求发承包双方每月核对工程量,及时处理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引起的造价调整;在竣工结算阶段,明确结算审核时限(国有投资项目审核时限不超过60天),推行结算争议先行调解制度,提高结算效率。
佛山某工业园区项目是全过程造价管控的典型案例。该项目从立项阶段就引入造价咨询机构,通过分析同类园区的造价数据,将投资估算控制在12亿元以内;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实现工程量实时统计,每月完成工程量核对与造价调整,避免了竣工后大量的争议;最终结算审核仅用45天,较以往缩短30%,且结算金额与中标金额的偏差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了投资的精准管控。
对工程建设领域的深远影响:三大主体迎来转型机遇
国有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升级:从“监管型”到“治理型”
长期以来,国有投资项目建设单位过度依赖政府定额和行政监管,缺乏自主管控能力。新版标准实施后,建设单位需承担起造价管控的主体责任,这就要求其转变管理模式:一方面,建立专业化的造价管理团队,配备熟悉市场行情、掌握计价标准的专业人员,例如广东省国资委要求省属国企在2025年底前,实现重点项目造价管理岗位100%持证上岗;另一方面,构建市场化的造价管理机制,通过建立项目数据库、引入第三方咨询服务、开展造价后评价等方式,提升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以广东省交通集团为例,其在新版标准实施后,对旗下高速公路项目实行“造价管控责任制”,每个项目配备专职造价工程师,负责全过程造价管理;同时,建立“阳光造价”平台,将项目的招标控制价、中标价、结算价等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这种转型不仅提高了国有投资的使用效率,还有效防范了廉政风险,据统计,2024年广东省国有投资项目的投资节约率平均提升了2.3个百分点。
施工单位经营理念转变: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新版标准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往,部分企业依靠“低价中标、签证索赔”的模式生存,忽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控;如今,市场化的计价机制迫使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将重心放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具体而言,企业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推广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绿色施工等新型技术,降低施工成本,例如某建筑企业通过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将住宅项目的工期缩短20%,人工成本降低15%;二是优化成本管控,建立全流程成本核算体系,从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到现场管理,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控,部分企业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平台,将材料采购成本降低5%-8%;三是提升合约管理能力,培养专业的合约管理人员,加强对合同条款的研究,合理规避风险,同时利用合同约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不同规模的施工企业面临的转型压力存在差异。大型企业凭借技术、资金、管理优势,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化竞争,甚至通过整合资源扩大市场份额;中小型企业则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部分企业可能因成本管控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被淘汰。据广东省建筑业协会预测,未来3-5年,广东省中小型施工企业的数量可能减少15%-20%,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造价咨询企业业务拓展与能力提升:从“算量计价”到“综合服务”
传统的造价咨询企业主要提供工程量计算、套价、结算审核等基础服务,附加值较低。新版标准实施后,市场对造价咨询服务的需求从“阶段性”转向“全过程”,从“单一化”转向“综合化”,这为造价咨询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业务领域不断拓展,除传统服务外,企业可开展造价可行性研究、全过程造价管控、造价风险管理、BIM造价咨询等新型业务;另一方面,服务能力要求提升,咨询人员不仅要掌握计价标准和算量技巧,还需具备项目管理、法律、金融等多领域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为适应市场需求,广东省多家造价咨询企业已开始转型。例如,某大型咨询企业成立“全过程造价管控事业部”,配备由造价工程师、建造师、律师组成的复合型团队,为客户提供从项目立项到竣工结算的一站式服务;同时,投入资金研发工程造价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海量项目数据,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造价预测和风险评估。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还推动了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据统计,2024年广东省造价咨询企业的新型业务收入占比平均达到30%,较往年提升15个百分点。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四大方向引领高质量发展
市场化程度持续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更加灵活
随着新版标准的全面落地,广东省工程建设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将更加市场化、灵活化。一方面,政府的角色将从“价格制定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主要通过发布市场价格信息、完善计价规则、加强市场监管等方式,维护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市场主体的自主定价权将进一步扩大,企业可根据自身成本、市场供求关系、技术水平等因素,灵活确定价格,价格信号将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预计未来5年,广东省工程建设市场的价格波动将更加平稳,价格弹性将进一步增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政策调整。
数字化、智能化加速渗透:重塑造价管理模式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成为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变革的核心动力。在数据层面,全省统一的工程造价数据库将不断完善,涵盖项目数据、市场价格数据、企业成本数据等多维度信息,为计价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在技术层面,BIM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造价管理,例如通过BIM模型实现工程量自动计算、造价实时监控,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报价合理性分析和风险预测;在平台层面,将构建“互联网+造价管理”平台,实现发承包双方、咨询机构、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管理效率。预计到2026年,广东省80%以上的大中型项目将采用BIM技术进行造价管理,人工智能在报价分析中的应用率将达到60%以上。
绿色造价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建筑、低碳施工将成为工程建设的主流方向,与之配套的绿色造价管理体系也将逐步建立。新版标准已将绿色施工要求纳入工程造价考虑范围,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绿色造价计价规则,例如对采用、等绿色技术的项目,在造价计算中给予适当补贴;对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在结算时可适当提高利润率。同时,将建立绿色造价评价指标体系,从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项目的绿色成本效益进行评估,引导行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预计到2027年,广东省绿色建筑项目的造价管理覆盖率将达到100%,绿色技术的成本溢价将降低至5%以内,推动绿色建筑大规模推广。
行业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全产业链融合趋势明显
新版标准的实施将打破工程建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壁垒,推动设计、施工、造价、监理等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格局。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将与造价咨询机构紧密合作,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控制工程造价;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造价咨询机构将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实时沟通工程量、造价调整等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争议;在竣工结算阶段,发承包双方、咨询机构将通过协同平台开展结算审核,提高结算效率。同时,行业协会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跨主体的培训、交流活动,推动行业标准统一和技术共享。预计未来3年,广东省工程建设领域的协同工作平台覆盖率将达到70%以上,全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将提升30%。
此次广东省推进工程建设造价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对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优化,更是对建筑行业发展模式的重塑。在新版清单计价标准的引领下,广东省工程建设领域将逐步实现从“规模驱动”向“效益驱动”、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从“分散管理”向“协同管理”的转变,为全国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于各参建主体而言,唯有主动适应改革趋势,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新一轮行业变革中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