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辽宁“好房子”建设推进,工程领域迎高质量发展

辽宁“好房子”建设推进,工程领域迎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5-08-27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2,840) 点赞(149)

【导读】近期,辽宁省在工程建设领域动作频频,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政策不仅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导向,更立足辽宁实际,旨在推动工程建设行业的全面升级,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工程建设领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近期,辽宁省在工程建设领域动作频频,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政策不仅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导向,更立足辽宁实际,旨在推动工程建设行业的全面升级,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工程建设领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好房子”建设:提升居住品质的全面探索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的《辽宁省好房子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是提升住房品质的重要举措。这一指南的出台背景,是住建部“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设方针的深入贯彻,也是辽宁省推动“四好”(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的关键一步。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四好”建设意义重大。

在沈阳,《沈阳市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发布,进一步细化了“好房子”建设的标准和路径。《沈阳市鼓励高品质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要点(试行)》聚焦居住环境品质和生活便利度,推出十项规划创新举措,涵盖空间设计、园区品质、景观层次和配套设施等方面。例如,鼓励优化阳台、外挑平台设计,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建设社区风雨连廊和架空层,打造全天候公共空间。《沈阳市高品质住宅提升设计导则(试行)》构建了“1+6+N”高品质住宅技术体系,以绿色建筑二星级为基础,围绕安全耐久、宜居便利、健康舒适、绿色低碳、智慧科技、服务管理六大核心维度,制定了可量化、可操作的设计与评价标准。像针对严寒气候,要求外窗传热系数降低10%,增设园区全区域防滑设计;突出全龄友好,规定4层及以上新建住宅必须配置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等,都是对居民实际需求的精准回应。

大连也积极行动,《大连市好房子技术导则(试行)》正式发布,并通过举办“大连市好房子技术导则大讲堂”、开展在建房屋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检查等活动,推动导则落地。专项检查聚焦隔音、渗漏、保温等质量痛点,严格把控材料进场和实体性能检测环节,确保“好房子”理念转化为实际居住体验。

这些“好房子”建设举措,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企业从单纯追求规模转向注重品质提升,以差异化、高品质产品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还将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如建筑材料、家居用品等行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行业发展趋势: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推进

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筑业要以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提升建筑品质。这一趋势在辽宁省的工程建设领域也愈发明显。

工业化方面,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将得到更大力度推广。装配式建筑通过在工厂预制构件,再到现场组装,能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建筑质量,减少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沈阳市鼓励推行集成式“成品家定制”模式,正是工业化建造方式的一种创新实践,有助于提升住宅产业的整体水平。

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不断深化。BIM技术可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从设计阶段的可视化模拟、协同设计,到施工阶段的进度管理、质量控制,再到运维阶段的设备管理、能耗监测等,都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部分建筑企业已通过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项目进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绿色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尤其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的“好房子”建设中,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从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规划,到施工阶段推广

,强化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再到运维阶段集成等可再生能源,都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的追求。新建小区停车位100%预留安装条件,也是适应绿色出行、推动低碳生活的重要举措。

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将重塑工程建设行业的格局。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升建筑品质和性能。推动产业升级,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如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助力“中国建造”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辽宁省工程建设领域也面临一些挑战。

技术集成水平亟待提升。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需要对多种新技术进行集成与创新应用,但目前技术成熟度参差不齐,影响了整体应用效能。例如,BIM等技术在展示功能上较为突出,但在控制、分析等关键功能方面还有待完善。

软件“卡脖子”问题不容忽视。基础建模BIM软件等底层软件多被国外企业主导,不仅成本高昂,还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制约了行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复合型人才短缺。发展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工程建设,需要既懂工程技术又熟悉新兴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这类人才储备不足,限制了行业的创新发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和管理流程,创造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构建多层次政策体系,从供给、环境、需求等多方面为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支持。

行业企业要积极作为,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探索新型施工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开发多层次、集成化的协同施工管理平台,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推动产业生态重塑。在技术研发上,加强多学科融合,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开展创新;在标准建设方面,研究制定智能建造和运维标准体系,明确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对现有工程建设人才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其数字化、绿色化等方面的能力。

社会层面要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多方协同,辽宁省工程建设领域有望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辽宁省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一系列政策举措,顺应了行业发展趋势,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将推动辽宁省工程建设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