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南宁黑臭水治理范本,赋能工程领域新发展

南宁黑臭水治理范本,赋能工程领域新发展

更新时间:2025-08-27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2,696) 点赞(156)

【导读】近日,南宁市在黑臭水体治理领域交出亮眼答卷,引发社会各界及工程建设行业的高度关注。根据2015年南宁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普查数据,当时共排查出13条内河的38段黑臭水体,经过多年系统治理,目前已实现100%消除,这一成果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宁范本”。

近日,南宁市在黑臭水体治理领域交出亮眼答卷,引发社会各界及工程建设行业的高度关注。根据2015年南宁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普查数据,当时共排查出13条内河的38段黑臭水体,经过多年系统治理,目前已实现100%消除,这一成果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宁范本”,为全国同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其中,那考河的治理历程堪称典范,这条曾因沿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散发刺鼻异味的“臭水沟”,如今已蜕变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廊道,成功获评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案例奖,完成了从城市水环境“补短板”项目到行业“树样板”工程的华丽蝶变,其治理经验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南宁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措施与实施细节

南宁市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并未采用单一治理手段,而是构建了“源头管控—过程治理—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每一项措施均经过科学论证与精准落地。

在源头污染管控环节,南宁市以那考河流域为试点,率先开展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针对流域内53个入河排污口,逐一排查排污来源、排放量及污染物成分,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为彻底阻断污水入河通道,工程团队克服河道沿岸地形复杂、地下管线密集等难题,铺设总长11.5公里的截污管线,采用新型防渗材料与精准对接技术,确保截污率达98%以上。同时,开展河底清淤工程,通过环保型清淤设备清理淤泥总量超20万立方米,并对淤泥进行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用于周边绿地土壤改良,实现污染治理与资源循环的双重目标。

在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方面,南宁市创新构建“再生水厂+潜流湿地+海绵湿地”的立体治理体系。在那考河上游建设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再生水厂,采用“预处理+A2/O+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处理后的再生水不仅用于河道生态补水,还为周边市政绿化、工业冷却提供水源,每年可节约优质水资源约1800万立方米。再生水厂下游配套建设5万平方米潜流湿地,种植美人蕉、再力花、菖蒲等具有高效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进一步降低水体中COD、氨氮等污染物浓度,经湿地净化后的水体透明度提升至1.5米以上。此外,在河道两岸打造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海绵城市湿地公园,修建净水梯田、生态植草沟等设施,增强雨水调蓄与净化能力,同时种植香樟、垂柳、水杉等乔木灌木近50种,形成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吸引白鹭、斑鸠等鸟类栖息,生物多样性较治理前提升60%以上。

在长效管护机制建设上,南宁市打破传统政府单一管理模式,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PPP模式引入专业环境治理企业,负责河道日常运维、设备管护等工作,政府部门则建立“断面考核、按效付费”机制,每月对河道水质、生态景观等指标进行监测评估,根据考核结果支付运营费用,确保治理效果长期稳定。同时,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在那考河沿岸社区设立“社区河长”,由社区干部、居民代表担任,带领志愿者开展每周巡河活动,及时发现并上报排污、垃圾倾倒等问题。社区还成立生态环境议事室,定期组织居民、企业、环保部门开展座谈,共同协商解决河道保护、生态景观优化等问题,形成全民参与的水环境治理氛围。

二、南宁治理成果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多维影响

南宁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不仅是一项环境改善项目,更在技术应用、项目模式、管理理念等方面为工程建设领域带来深刻变革,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技术层面:为水环境治理工程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南宁市在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清水补给、活水循环、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六位一体技术路线,为工程建设领域的水环境治理项目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参考框架。在截污管线建设方面,其采用的“精准勘察+新型材料+模块化施工”技术,可有效解决城市老城区内河截污工程中“施工空间小、对周边影响大”的难题,目前已在桂林、柳州等城市的内河治理工程中推广应用,施工效率提升30%,施工成本降低15%。在生态修复技术上,南宁根据本地气候、水文条件筛选适宜植物品种的经验,为不同地域的水环境治理项目提供借鉴,例如北方城市在寒冷地区水体治理中,可参考南宁“本土植物优先”的原则,选择耐寒性强的水生植物,避免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导致生态失衡。此外,南宁构建的“再生水—生态补水—循环利用”水资源管理模式,也为缺水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如西安、银川等城市在护城河、湖泊治理中,均借鉴该模式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治理的矛盾。

(二)项目模式层面:推动工程建设领域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创新

南宁市通过PPP模式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打破了传统工程建设中政府财政资金单一投入的局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了典型案例。在那考河治理项目中,政府通过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资金超10亿元,用于再生水厂、截污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同时,PPP模式实现了“建设与运营一体化”,社会资本方不仅参与工程建设,还负责后期运营维护,凭借其专业技术与管理经验,将河道运维成本控制在每年每公里8万元以内,较传统政府运维模式降低25%。这种模式已在南宁市后续12条内河治理项目中推广应用,并逐步拓展至城市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此外,“断面考核、按效付费”机制的建立,将工程建设效果与资金支付直接挂钩,倒逼建设单位与运营企业注重工程质量与长期效益,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从“重建设、轻运营”向“建管并重、提质增效”转变。

(三)管理理念层面:促进工程建设领域绿色化与精细化管理升级

南宁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始终贯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正逐步渗透到工程建设领域的各个环节。在工程设计阶段,更多项目开始将生态保护目标纳入设计方案,例如在河道治理、道路建设等工程中,优先采用生态护岸、低影响开发等技术,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在施工过程中,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如采用环保型建材、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扬尘与噪音污染、建立施工废水回收系统等,南宁那考河治理工程通过实施绿色施工,施工期间扬尘排放较国家标准降低40%,建筑垃圾回收率达85%。同时,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工程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南宁在水环境治理中构建的“监测—预警—溯源—处置”闭环链条,为工程建设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参考,目前已有多地在桥梁建设、地铁工程等项目中引入类似管理模式,通过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环境影响等指标,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工程质量合格率较传统管理模式提升10%以上。

三、从南宁案例看工程建设领域的三大发展趋势

南宁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所展现的技术创新、模式变革与理念升级,折射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的方向加速发展,这些趋势将深刻影响未来行业的发展格局。

(一)绿色化: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成为必然方向

从南宁黑臭水体治理中“再生水资源利用”“生态修复优先”等实践可以看出,绿色化已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核心发展趋势。未来,工程建设将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在项目规划阶段,会进行详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将生态保护目标与工程功能目标统筹考虑;在材料选择上,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将大幅提升,如

等,预计到2027年,我国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将超过60%;在施工技术上,装配式施工、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绿色施工工艺等将广泛推广,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例如装配式建筑可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80%以上,降低施工噪音30%以上。同时,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将成为重要评价指标,除了传统的质量、安全指标外,项目的碳排放量、水资源利用率、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等将纳入考核体系,推动工程建设从“功能导向”向“生态功能协同导向”转变。

(二)智能化:技术赋能推动工程建设全流程效率提升

南宁市在水环境治理中应用的“智能感知监测系统”,是工程建设领域智能化发展的缩影。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工程建设将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在工程监测环节,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设备将广泛应用,实时采集工程结构应力、水质、空气质量等数据,如在桥梁建设中,通过安装光纤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桥梁主梁变形情况,预警精度达0.1毫米;在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像南宁那样的水质监测智能设备将实现全覆盖,不仅能监测常规污染物指标,还可通过AI算法预测水质变化趋势,提前采取调控措施。在施工管理环节,BIM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将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协同化管理,管理人员通过BIM模型可实时查看施工进度、资源配置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减少工期延误与资源浪费。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于工程设计优化、风险预警等领域,例如通过AI算法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建材用量10%—15%;利用AI风险预警模型,可提前识别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预计到2030年,智能化技术将覆盖工程建设90%以上的关键环节,推动行业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

(三)工业化:标准化与模块化生产重塑工程建设模式

虽然南宁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未直接涉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环节,但其背后“标准化设计、模块化施工”的思路,与工程建设领域工业化发展趋势高度契合。工程建设工业化以“工厂预制、现场装配”为核心,通过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实现工程建设的高效化、优质化与低碳化。在建筑领域,装配式建筑将成为主流,梁、板、柱等建筑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质量可控性大幅提升,现场只需进行组装,施工周期较传统现浇方式缩短40%以上;在市政工程领域,如南宁黑臭水体治理中的截污管线、再生水厂设备等,已开始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管线接口、设备组件实现标准化设计,便于快速安装与后期维护。未来,工程建设工业化将进一步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产业链协同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构件生产、物流运输、现场装配的精准对接。同时,工业化与绿色化、智能化将深度融合,例如在构件生产中采用绿色建材与智能化生产线,在现场装配中应用BIM技术与智能吊装设备,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建造”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型。

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我国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南宁范本”,更以其技术创新、模式变革与理念升级,为工程建设领域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从技术层面的多维治理范式,到项目模式层面的PPP协同机制,再到管理理念层面的绿色化与精细化升级,南宁案例所带来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同时,这一案例也清晰地展现出工程建设领域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将推动行业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向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未来,随着这些趋势的不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工程支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
建设快讯
简介:建设行业专业的咨询平台,为您提供及时、全面的行业相关动态资讯。
13345.76k 阅读量 247.52k 点赞量 1.53k 文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