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东莞出台新规筑牢地下管线安全防线

东莞出台新规筑牢地下管线安全防线

更新时间:2025-08-27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4,716) 点赞(147)

【导读】2025年8月21日,东莞——为深刻汲取近年来国内外因施工不慎导致地下管线破坏引发的安全事故教训,切实保障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大局稳定,正式印发《东莞市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地下管线保护实施方案》(东建质安〔2025〕5号)。

2025年8月21日,东莞——为深刻汲取近年来国内外因施工不慎导致地下管线破坏引发的安全事故教训,切实保障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大局稳定,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东莞供电局、市自然资源局等六家关键职能部门,于今日正式印发《东莞市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地下管线保护实施方案》(东建质安〔2025〕5号)。这份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东莞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风险源头治理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为全市范围内的工程建设活动划定了清晰的“安全红线”,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直面痛点:系统性破解“野蛮施工”与“信息盲区”难题

地下管线,包括

、广播电视等,深埋于城市地表之下,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线”。然而,由于地下空间信息不透明、施工管理不规范、各方责任不明确等原因,因道路开挖、建筑施工等作业导致的管线挖断、损坏事故屡见不鲜。此类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如抢修费用、用户损失赔偿),更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燃气泄漏爆炸、电力中断影响关键设施、污水外溢污染环境、通信中断影响社会运行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

长期以来,地下管线保护面临两大核心痛点:一是“信息孤岛”问题,即建设单位难以获取准确、完整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导致施工如同“盲人摸象”;二是“责任悬空”问题,在建设、施工、管线权属等多方主体间,安全责任边界模糊,容易出现推诿扯皮,导致保护措施流于形式。此次发布的《方案》正是精准聚焦这两大顽疾,旨在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重构,系统性地破解难题。

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

《方案》的核心亮点在于构建了一个覆盖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涉及所有相关方的严密责任网络,实现了从“九龙治水”到“各司其职”的转变。

建设单位:扛起“第一责任”大旗。方案首次明确建设单位在管线保护中的首要责任。这不仅体现在项目启动前必须通过“东莞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或委托专业单位进行精准探测,获取并核实施工影响范围内所有管线的类型、位置、埋深等关键信息,还体现在必须将这些真实、准确、完整的资料提供给设计、施工单位。更重要的是,建设单位必须作为组织者,牵头与施工单位、管线权属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地下管线保护三方协议”,明确各方在保护范围、施工方式、应急响应、责任划分等方面的具体权责。同时,方案强调建设单位必须保障管线迁改或保护措施的专项费用,确保“有钱办事”。

施工单位:筑牢“最后一道防线”。作为直接作业方,施工单位被赋予了最直接、最具体的操作责任。《方案》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在涉及管线保护范围的作业前,编制详尽的《地下管线专项防护措施》方案,并经监理单位审核批准。方案特别强调“先探测、后开挖”的铁律,严禁在未查明管线情况和未落实有效保护措施前,进行钻探、机械开挖、爆破、顶管等高风险作业。一旦施工中发现实际管线与资料不符,必须立即停工,保护现场,并通知相关方协商制定变更方案。若发生管线损坏,必须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按规定报告,配合抢修,修复赔偿完成前不得复工。

勘察与设计单位:强化“源头把关”。勘察单位需在勘探作业前进行危险源识别,制定安全措施,并在管线保护范围内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设计单位则需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管线资料,在设计图纸中清晰标注现状管线信息,并在施工图交底时明确保护要求,从设计源头规避风险。

监理单位:履行“监督哨”职责。监理单位需对施工单位的专项防护方案进行审核,并对管线保护范围内的施工作业进行巡视检查。一旦发现保护措施不到位或违规施工,有权责令整改或停工,并对拒不执行的及时上报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

管线权属单位:确保“信息准确”与“现场监护”。权属单位有义务确保其提供的管线数据真实准确,并及时更新至市级信息系统。在施工期间,接到建设单位通知后,必须指派专人进行现场监护,加密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可能危及管线安全的行为,并负责修复或监督修复被损毁的警示标志。

政府部门:织密“监管与执法”网络。《方案》明确了多部门的协同监管职责。自然资源部门在规划审批时需审查管线影响;住建、交通、水务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施工许可审查、日常监督检查和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城管、交通部门在审批道路挖掘时需审查保护方案。对于未落实保护措施的行为,将依法查处,并探索纳入企业信用惩戒体系,实施联合惩戒,形成强大震慑。

深远影响:引领工程建设领域安全治理新趋势

《东莞市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地下管线保护实施方案》的出台,其影响远超单一政策范畴,深刻反映了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管理的几大关键趋势:

1.风险防控关口前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方案将安全管理的重心从事故后的应急处置和追责,前移到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准备阶段,通过强制性的信息查询、精准探测和专项方案编制,力求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体现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

2.数字化赋能,打通“信息孤岛”:“东莞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方案实施的关键技术支撑。未来,该系统能否实现全市各类管线数据的全面、精准、动态更新和高效共享,将成为决定方案成败的关键。这预示着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3.多方协同共治,构建“命运共同体”:通过“三方协议”这一创新机制,将原本可能相互割裂的建设、施工、权属单位紧密捆绑,形成风险共担、责任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有效促进了信息互通、行动协同和风险共治。

4.强化法治与信用约束,提升违法成本:方案不仅明确了行政处罚措施,更提出将违法行为纳入信用惩戒,进行社会公示。这种“法律+信用”的双重约束机制,显著提高了违法成本,有助于从根本上培育企业的安全合规文化。

5.应急能力建设常态化:方案要求施工单位和权属单位分别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快速响应、科学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东莞市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地下管线保护实施方案》的发布,是东莞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对当前安全形势的积极回应,更是面向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布局。通过压实全链条责任、强化全过程监管、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协同共治格局,东莞正努力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编织一张严密的安全防护网。随着该方案的深入实施和不断优化,东莞有望成为国内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的标杆,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经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市民安居乐业提供坚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