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茂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代理行为及招标投标活动的通知》,聚焦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关键环节,从机构资质、人员执业、流程管控三大维度构建监管体系,既是对国家“深化工程建设领域改革”要求的地方实践,也是破解行业乱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茂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代理行为及招标投标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聚焦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关键环节,从机构资质、人员执业、流程管控三大维度构建监管体系,既是对国家“深化工程建设领域改革”要求的地方实践,也是破解行业乱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一举措将从市场秩序、工程品质、行业生态等多方面重塑工程建设领域发展格局,其影响将逐步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
一、政策核心内容概述
《通知》在制度设计上呈现“全链条覆盖、精细化管控”特点,除基础规范外,新增多项创新性监管要求。在机构管理层面,明确招标代理机构需配备“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双资质核心团队,且专业人员占比不低于70%;建立“动态核查机制”,每季度对机构执业情况进行抽查,发现出借资质、违规操作等行为的,直接列入“行业黑名单”,3年内不得参与茂名市工程招投标活动。
从业人员管理方面,实行“一人一码”执业追溯制度,从业人员需在茂名市住建部门官网完成信息备案,生成专属执业编码,所有招标代理业务需关联编码记录,实现“业务可追溯、责任可倒查”;严禁从业人员同时在2家及以上机构执业,若发现“挂证”行为,除吊销执业资格外,还将通报其所在单位及行业协会,形成联合惩戒。
在招标投标活动管控上,《通知》提出“三公开一透明”要求:招标公告需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茂名市住建官网同步公开,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招标文件中的评标标准、评分细则需单独成册,明确量化指标,杜绝“模糊条款”;中标结果需公示中标单位资质、项目经理业绩、投标报价明细等关键信息;建立“评标专家负面清单”,对存在倾向性评审、擅自修改评标结果等行为的专家,取消评标资格,且5年内不得重新入库。此外,针对投诉处理,设立“72小时响应机制”,投诉案件需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核查,15个工作日内出具处理意见,确保纠纷高效解决。
二、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多维度影响
(一)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从“无序内卷”到“良性竞争”
此前,茂名市部分小型招标代理机构通过“租借资质+低价抢单”模式扰乱市场,曾出现某市政项目招标中,3家机构因无专业团队,编制的招标文件存在漏项、技术参数错误等问题,导致项目招标流标,延误工期近2个月。《通知》实施后,这类不具备核心能力的机构将被逐步淘汰,据茂名市住建部门测算,预计将有15%-20%的小型机构因无法满足资质要求退出市场,市场资源将向具备专业实力的头部机构集中。
同时,政策通过规范收费标准,要求招标代理服务费需按照《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执行,不得低于成本价恶性竞争,引导机构将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服务质量战”。例如,某大型招标代理机构已计划新增“招标方案优化”“风险管控咨询”等增值服务,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争夺市场份额,推动行业从“低水平竞争”向“高质量服务”转型。
(二)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从“被动管控”到“主动保障”
规范的招投标流程是工程质量的“第一道防线”。《通知》实施后,通过严格评审施工单位资质、业绩及技术方案,将有效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茂名市某保障房项目为例,在政策试点阶段,评标委员会依据新规,对7家投标单位的技术方案进行深度评审,发现2家单位的施工方案存在“强度等级不达标”“安全防护措施缺失”等问题,直接否决其投标资格,最终选择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中标,项目竣工后质量验收一次性通过率达100%,较以往提升25%。
从行业长期发展看,政策将倒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目前,茂名市已有5家大型建筑企业启动“智能建造实验室”建设,引入(建筑信息模型)、工艺等,通过技术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某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往靠关系、拼低价就能中标,现在必须靠技术、靠品质,我们计划未来3年投入2亿元用于技术研发,确保在规范市场中站稳脚跟”。
(三)增强行业信用意识:从“侥幸违规”到“诚信自觉”
《通知》建立的“信用联动机制”,将招标代理机构、施工单位、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与市场准入、项目投标、资质升级直接挂钩。例如,某施工企业因在2024年某项目中存在“围标串标”行为,被列入信用黑名单后,不仅失去了茂名市3个重点项目的投标资格,其在广东省内其他城市的项目投标也受到限制,直接损失超千万元。
这种“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惩戒力度,让市场主体深刻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目前,茂名市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平台已与广东省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接,累计录入企业信用信息2300余条、从业人员信用记录1.2万条,信用良好的企业在投标中平均中标率较信用一般企业高出30%。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如某企业设立“信用考核专员”,定期开展信用培训,将诚信经营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行业信用生态逐步完善。
三、未来工程建设领域趋势展望
(一)行业规范化程度持续加深:从“单点监管”到“体系化治理”
茂名市的政策实践为全国工程建设领域规范化提供了“地方样本”,预计未来1-2年内,广东珠三角地区及其他省份将借鉴茂名经验,出台类似政策,推动行业规范从“局部试点”向“全国推广”。同时,行业规范将进一步延伸至工程建设全链条,除招投标环节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管也将逐步加强,如建立“设计成果终身追责制”“监理日志数字化备案制”等,形成“全流程、全要素”的规范化治理体系。
此外,行业协会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广东省工程建设监理协会已计划联合茂名市住建部门,编制《招标代理机构服务标准》《从业人员执业规范》等团体标准,填补行业规范空白,与政府监管形成互补,共同推动行业规范化水平提升。
(二)数字化监管成为重要手段:从“人工核查”到“智慧监管”
为提升监管效率,茂名市已启动“工程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投用。该平台将整合招投标、施工、质量安全等数据,通过三大核心功能实现智慧监管:一是“AI智能筛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识别招标文件中的“歧视性条款”“模糊表述”,对异常投标报价进行大数据分析,实时预警围标串标风险;二是“区块链存证”,将招标公告、投标文件、评标结果等关键信息上链存储,确保数据不可篡改,解决“文件造假”“结果篡改”等问题;三是“可视化监管”,通过视频监控、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施工现场数据,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进行远程监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管控”。
未来,数字化监管将向“预测性监管”升级,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如某类项目在施工阶段易出现质量问题,平台可提前向监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发出预警,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三)企业专业化发展加速:从“综合粗放”到“细分深耕”
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大而全”的企业发展模式将逐步被“专而精”取代。招标代理机构将向“细分领域专业化”发展,如专注于市政工程、房屋建筑、交通工程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某机构计划聚焦“招标代理”,组建专业团队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标,为招标人提供定制化服务,抢占细分市场先机。
施工企业则将向“技术专业化+产业链延伸”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特定领域深耕技术,如专注于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形成核心技术壁垒;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设计、施工、运维等资源,向“工程总承包(EPC)”模式转型,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目前,茂名市已有8家施工企业获得EPC总承包一级资质,较政策实施前增长40%,预计未来3年,具备EPC能力的企业占比将超过50%,推动行业从“分散化施工”向“一体化服务”转型。
茂名市此次政策举措,不仅是对工程建设领域乱象的“整治行动”,更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工程建设领域将逐步实现“市场更规范、质量更可靠、生态更健康”的发展目标,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