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城市更新需兼顾历史保护与活力再生。通过保留历史肌理、推进活化利用、构建长效机制,历史文化街区在修缮中重焕生机,既留住“烟火气”,又孕育新业态,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城市更新被赋予更高使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其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成为核心任务之一。如何在更新中留住城市记忆、延续文化根脉,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课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指出,城市更新应实现“保护传承”与“活力再生”的有机统一。保护不仅是静态留存,更要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激发新业态、新文化生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89片历史文化街区、6.89万处
,构建起覆盖广泛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老城不能再拆”已成为共识。《意见》强调,要开展城市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落实“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机制,严格管控拆除行为,禁止“拆真建假”,并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同时,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地名,强化重点区域风貌管控,确保城市特色不被破坏。
保留城市历史肌理是保护的基础。青岛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源地,通过三期修缮工程,恢复老建筑形制、整治私搭乱建、实施步行化改造,并完善基础设施,吸引百余商户入驻,成为市民体验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间。浙江湖州的小西街则修复
、、等百余处历史要素,整体提升街区环境品质,再现水乡生活图景。活化利用是激发历史遗产活力的关键。同济大学教授伍江认为,历史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竞争力的源泉。重庆开埠遗址公园通过引入研学、文创、艺术集市等新业态,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累计吸引游客200万人次,提供公共服务超3000场次,实现100%招商,带动社区就业。南京颐和路街区在保留民国风貌基础上,引入高端品牌与文化活动,“山海颐和”艺术季等吸引客流超百万人次,数字展示馆更成为文化传播新平台。
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是更新成果得以延续的保障。广州恩宁路永庆坊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利益共享”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与运营,二期项目预计新增1300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经济产值约50亿元。江西永新古城则由国企与社会资本合资成立运营公司,通过租金减免、活动支持等政策激发商户积极性,保留“夜市经济”,2024年旅游收入达3800万元,文创收入超1800万元。
清华大学教授吕舟强调,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既是守护民族精神根脉的千秋大计,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当代实践。唯有在更新中尊重历史、激活文化、惠及民生,才能让城市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