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智慧工地将成安徽施工标配

智慧工地将成安徽施工标配

更新时间:2025-09-04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2,576) 点赞(192)

【导读】2025年8月25日,合肥讯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智慧工地建设的通知》政策解读,标志着安徽省智慧工地建设由“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推广”的新阶段。

2025年8月25日,合肥讯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智慧工地建设的通知》政策解读,标志着安徽省智慧工地建设由“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推广”的新阶段。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国家“数字住建”战略的积极响应,更将深刻重塑安徽省工程建设领域的管理模式与安全格局,引领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加速转型。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韧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安徽此举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核心目标明确,分步推进全面覆盖

根据《通知》设定的总体目标,安徽省智慧工地建设将分两步走:到2026年底,所有在建的政府投资工程及规模以上的

市政工程(房屋建筑面积≥10000㎡、市政工程造价≥3000万元)必须接入省级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到2027年底,智慧工地建设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有序铺开,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的数字化监管效能。

这一时间表清晰地传递出政府推动的决心与紧迫感。从“试点”到“全覆盖”,意味着智慧工地将不再是少数项目的“样板”,而将成为安徽省建筑施工的“标配”,倒逼所有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技术升级和管理变革。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投资工程被列为首批强制接入对象,这不仅体现了政府项目在技术创新应用上的引领作用,也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为社会资本投资项目树立标杆,加速技术普及。

十大任务聚焦,构建智慧监管闭环

《通知》明确了包括建设省级统一管理平台、推进平台全覆盖、夯实数据基础、统一监管模式、强化科技保障、完善人才与投入机制等在内的十项重点任务。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系统集成、数据赋能、精准监管、长效运行”的闭环管理体系。

平台化统一监管:通过建设省级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并要求项目接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全省工地“一网统管”。监管部门可实时掌握项目进度、人员、设备、环境等关键数据,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预警”。这种穿透式监管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监管中“人手不足、覆盖不全、响应滞后”等痛点。

数据驱动决策:强调“数据赋能”,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施工安全、质量管控、扬尘治理、能耗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精准识别风险高发环节、优化资源配置、预测潜在问题,从而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科技筑牢安全防线:明确提出构建施工安全科技保障体系,鼓励应用物联网传感器、AI视频监控、智能安全帽、无人机巡检、塔吊防碰撞系统等前沿技术,对高处作业、起重机械、深基坑、脚手架等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例如,AI摄像头可自动识别未佩戴安全帽、违规进入危险区域等行为并即时报警,大幅降低人为疏忽导致的事故风险。

全链条协同管理:智慧工地不仅是安全监控,更涵盖了人员实名制管理、劳务考勤、材料管理、进度跟踪、环境监测(PM2.5、噪音)、视频监控等全链条管理。通过一个集成平台,实现项目管理的“一张图”呈现,提升项目整体协同效率和透明度。

深远影响与未来趋势

安徽省此举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影响范围远超单一项目或企业,将对整个行业生态产生结构性改变:

1.显著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能更有效地识别和消除安全隐患,减少人为失误,实现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转变,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同时通过数字化留痕确保工程质量可追溯。

2.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与降本增效:智慧工地建设迫使建筑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升级管理模式,从传统粗放式、经验式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标准化管理转变。虽然初期投入增加,但长期来看,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浪费、降低事故成本,将实现整体效益的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优化政府监管效能与营商环境:实现“非现场、自动化、穿透式”监管,极大提高了监管效率和覆盖面,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统一的平台和标准有助于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减少监管的随意性,提升政府公信力。

4.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与产业链升级:智慧工地是智能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入口。其全面推广将加速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3D打印等新技术在项目中的集成应用,推动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带动建筑科技、物联网、软件服务等相关产业链发展。

5.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对能耗、扬尘、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可以更有效地实施绿色施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建筑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趋势展望,智慧工地建设已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未来,随着5G、AI大模型、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深入融合,智慧工地将向更高级的“智能建造”演进。未来的工地可能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无人化”或“少人化”施工现场,机器人承担高危、重复性工作,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理工地与虚拟模型的实时同步,管理者通过VR/AR进行远程指挥和培训。安徽省的这一政策,不仅为本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徽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同时废止了2021年的试点文件,凸显了政策的迭代与升级。相关部门也强调将严肃查处数据造假、强制收费等行为,确保智慧工地建设健康有序发展,避免技术应用沦为形式主义或增加企业不合理负担。此外,政策还提出要“发挥人才服务保障作用”,预示着未来对既懂建筑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急剧增加。

可以预见,在政策的强力驱动、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的“智慧建造”时代正在安徽加速到来,并将深刻影响中国建筑业的未来面貌。

《智慧工地将成安徽施工标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免费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