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25日,莆田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莆田市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简称“《措施》”)。这份重磅文件以高达千万级别的财政奖励为杠杆,聚焦企业培育、资质升级、市场拓展与服务优化,旨在全面激发建筑业发展活力,巩固并提升莆田作为“建筑之乡”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8月25日,莆田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莆田市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简称“《措施》”)。这份重磅文件以高达千万级别的财政奖励为杠杆,聚焦企业培育、资质升级、市场拓展与服务优化,旨在全面激发建筑业发展活力,巩固并提升莆田作为“建筑之乡”的核心竞争力。此举不仅为本地企业注入强心剂,更释放出政府引导建筑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的强烈信号,对区域工程建设领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政策核心:四大维度精准发力,构建发展新生态
《措施》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了支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1.大力度激励资质跃升与企业壮大:政策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真金白银”的奖励机制。
资质晋升奖励:对晋升为施工总承包特级(综合)资质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晋升为一级(甲级)总承包资质的,奖励300万元。对于公路、铁路、港航、水利、矿建、电力等当前市场紧缺的专业资质,奖励标准可上浮至1.5倍,体现了政府引导企业优化资质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意图。
产值贡献奖励: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特级企业年产值达50亿元、一级企业达30亿元、二级或一级专包企业达10亿元,且产值连续三年增长的,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这直接将企业经营成果与政府支持挂钩,激励企业持续扩大生产规模。
招商引资奖励:积极“引凤来栖”,对成功引进特级、一级资质企业的,分别给予1200万元和3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并配套办公用房优惠,旨在快速提升本地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行业影响力。
2.强化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措施》不仅关注“量”的增长,更重视“质”的提升。
支持拓展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省内外市场,参与重大工程建设。这不仅能分散市场风险,更能将“莆田建造”的品牌影响力辐射至更广阔的区域,形成全国性的竞争优势。
创优表彰奖励:明确对创建“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国家级优质工程的企业给予专项奖励,引导企业从“粗放式”竞争转向“品质化”发展,提升“莆田建造”的品牌价值。这不仅是物质奖励,更是对企业的社会荣誉认可,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和市场议价能力。
3.优化营商环境与服务保障:
规范工程款结算:《措施》要求保障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严格落实工程款专款专用,并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这一举措直击行业痛点,有望显著缓解企业长期面临的“结算难、回款慢”问题,改善企业现金流,降低经营风险。过程结算意味着工程款将根据施工进度分期支付,而非传统的“竣工后一次性结算”,这将极大减轻企业垫资压力,确保项目平稳运行。
完善服务机制:提出构建涉企信息直达通道,实现服务常态化、诉求办理机制化,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制度保障。这体现了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致力于打造高效、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人才保障:提出保障企业人才子女就学,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助力企业引才留才。建筑业是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结合的产业,高端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如BIM工程师、绿色建筑专家)和熟练技术工人同样重要。解决人才的“安居”问题,是吸引和留住核心团队的关键。
二、影响与趋势分析:引领工程建设领域新变革
莆田此次出台的“十条措施”,其影响远超地方财政激励本身,更预示着未来工程建设领域发展的几大趋势:
1.“强者恒强”效应加剧,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高额的资质和产值奖励,将使资源加速向具备实力和潜力的龙头企业集中。本地龙头建筑企业将获得巨大发展动能,而引进的外部优质企业也将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促使整个行业“马太效应”显现,加速优胜劣汰,推动行业集中度提高。中小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必须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如专注于特定专业分包、提供精细化服务或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
2.“专精特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对紧缺专业资质的奖励上浮政策,明确释放了信号:拥有公路、水利、港航、电力等“硬核”专业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更高回报。这将引导更多企业放弃“大而全”的同质化竞争,转而深耕细分领域,打造“专精特新”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差异化优势。例如,专注于水环境治理、智慧交通、新能源电站建设的企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3.“品质取胜”替代“价格竞争”:通过设立优质工程专项奖励,政府正在强力扭转行业长期存在的“低价中标”恶性竞争局面。未来,能否打造精品工程、获得行业最高荣誉,将成为衡量企业实力和获取政府支持的关键指标,推动行业从“拼价格”向“拼质量、拼管理、拼技术”转变。这将倒逼企业加大在技术创新、BIM应用、绿色施工、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4.工程款结算规范化是“生命线”: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是本次政策中极具现实意义的“硬核”举措。它从制度上保障了承包商的合法权益,确保项目资金流的健康,不仅能有效预防和化解工程款拖欠问题,更能提升整个工程建设链条的信用水平和运行效率,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优秀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增强行业活力。
5.“建筑+”融合与绿色低碳发展:虽然《措施》未直接提及,但结合近期莆田市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好房子”等政策背景,可以预见,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必然包含绿色建筑、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新兴领域。获得支持的企业也需在这些方向上提前布局,方能抓住政策机遇。例如,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现场污染;应用BIM技术可以实现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广和节能技术则是响应“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
6.政企协同与产业链整合:《措施》中“完善服务机制”和“保障人才”的条款,表明政府正致力于构建更加紧密的政企协同关系。通过建立信息直达通道和诉求办理机制,政府能够更精准地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政策。同时,龙头企业在获得支持后,也有望带动本地上下游产业链(如建材、设备、设计、咨询)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具韧性的区域产业集群。
莆田市的“建筑业十条”是一次力度空前、导向明确的政策升级。它不仅是对本地建筑企业的重大利好,更是对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有力引导。通过“奖龙头、扶专业、重品质、保回款”,莆田正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具活力、更富竞争力、更加健康有序的建筑业生态。这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实施,必将为莆田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莆田样板”。未来,莆田建筑业有望在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完成从“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华丽转身,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