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28日,北京——在年中关键时点,国务院总理李强于8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精准定调。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并将此作为“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
2025年8月28日,北京——在年中关键时点,国务院总理李强于8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精准定调。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并将此作为“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这一高层战略部署,与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委近期密集出台的系列支持政策形成强大合力,标志着新一轮以重大工程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浪潮已全面启动,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导向之明,堪称“基建狂潮”。
据《建筑时报》权威统计,截至当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2025年的重点工程投资计划。数据显示,这些地区重点项目合计超过1.9万个,总投资额高达57.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总和亦达数万亿元级别,释放出强烈的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信号。这不仅是对短期经济的强力支撑,更是对中长期发展蓝图的精心勾勒。从各地规划来看,这轮投资不仅规模空前,更呈现出结构优化、重点突出、民生导向与创新驱动并重的鲜明特征,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
一、投资版图:万亿级投入,区域协同与结构升级
各地投资计划展现了巨大的体量和差异化的战略布局,共同构成了一幅全国联动的宏大投资画卷:
东部沿海引擎持续发力:广东以约9.2万亿元的总投资额领跑全国,项目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工程、民生保障三大类,彰显其作为经济大省的担当。浙江首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达7.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高达1.15万亿元,项目呈现“大、优、高”特点,即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尤其强调新质生产力项目占比达29%,体现了其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决心。江苏年度计划投资6526亿元,重点城市如南京、无锡、苏州等地项目密集,持续巩固其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高地的地位。
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纵深推进:河南总投资约3.1万亿元,力争年度完成投资1万亿元,项目覆盖创新驱动、新型基建、绿色转型等六大领域,是中部地区扩大有效投资的典型代表。湖北首批重点项目总投资近4万亿元,超百亿项目数量显著增加,其中9个500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7745亿元,显示其打造区域增长极的雄心。四川年度计划投资7916.5亿元,产业项目占绝对主导(445个),凸显其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布局。陕西总投资2.88万亿元,产业、基建、民生三类投资占比均衡,致力于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边疆与薄弱区域补短板:新疆计划实施5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4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69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增幅均为历年最高,其在能源、交通、水利等领域的重大布局,对促进边疆稳定和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西藏计划建设17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030亿元,尽管总量相对较小,但对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提升民生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边际效应极为显著。
二、政策导向与重点领域:多维度发力,构建发展新格局
此次政策定调与地方规划高度协同,明确了未来投资的核心方向,展现出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1.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成为重中之重:会议明确提出“结合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这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更是释放内需潜力、优化城市空间的重要抓手。北京2025年“3个100”工程中,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引人注目;上海在重大工程清单中,社会民生类项目占27项;重庆将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作为巩固房地产市场回稳的重要举措。这预示着以“住有所居”为目标的城市更新行动将全面铺开,直接惠及亿万城镇居民,也将为建筑、建材、家居等相关产业链带来持续需求。
2.新基建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是核心引擎:投资正从传统的“铁公基”向支持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的领域深度倾斜。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在规划中均强调项目“质量高”和“新质生产力”属性。这包括5G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新能源(光伏、风电、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这些投资旨在为经济长远发展构筑坚实的技术底座和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
3.传统基建提质增效,构建现代化网络:重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持续加码,但更注重网络的完善和效率的提升。湖南重点建设52个交通网络项目;云南省级重大项目中,基础设施类项目达820个;河北、山西等地的重点项目涵盖现代交通、水利枢纽和能源通道。这些项目致力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大动脉”,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经济体系的韧性和稳定性。
4.绿色发展贯穿始终: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普遍要求。上海将生态文明建设类项目单列15项;江西、云南等地的重点项目涵盖生态环保领域;多地强调“绿色低碳转型”。这表明未来的工程建设必须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绿色建材和可持续设计,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三、资金来源与模式创新:民间资本参与空间显著扩大
为激发市场活力,避免过度依赖政府债务,政府正大力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
官方平台大力推介:国家发改委“全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22日,全国已推介项目超1.2万个,总投资达10.28万亿元。发改委更明确表示,2025年将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关键领域推出3万亿元优质项目,支持民企通过特许经营、委托运营等模式参与。
地方实践积极探索:宁夏、福建、海南等地的重点项目清单中包含大量可由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不仅能缓解财政压力,更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项目建设和运营效率。
四、工程建设领域的影响与趋势深度解读
这轮57万亿级别的基建投资狂潮,对工程建设领域将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重塑行业生态:
市场机遇空前,但竞争加剧: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地方龙头,都将在未来几年获得海量订单,市场蛋糕持续扩大。然而,随着项目复杂度提升(如EPC、PPP项目增多)和对技术、管理要求的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单纯依靠规模和低价的模式难以为继。
业务模式全面转型:工程企业需从传统的“施工队”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转型。这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后期运营维护能力。参与项目前期策划、融资方案设计、后期运营管理,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技术驱动与数字化转型加速:新基建和新质生产力项目对工程技术、材料、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建筑信息模型)、、、、、等将在项目中得到更广泛应用。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拥抱数字化转型,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
供应链与产业链整合深化:面对大型复杂项目,单一企业难以独立完成。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如建筑企业与科技公司、设备制造商、金融机构合作)将成为常态。企业需要构建强大的合作伙伴网络,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升项目综合竞争力。
人才结构面临调整: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投资金融、既熟悉传统施工又掌握数字技术、既具备项目管理能力又了解后期运营的人才将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
57万亿基建投资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强心针”,更是着眼长远、优化结构、培育动能的战略布局。在“重大工程引领”的旗帜下,中国正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投资,加固经济底盘,畅通国内大循环,并为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工程建设行业作为这一宏大叙事的直接参与者和建设者,将迎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建设”时代。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方能在这场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