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启动全国范围内的工程造价改革工作以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凭借其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及科学务实的推进策略,迅速成为首批试点省份中的“排头兵”。
自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启动全国范围内的工程造价改革工作以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凭借其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及科学务实的推进策略,迅速成为首批试点省份中的“排头兵”。在工程造价市场化机制构建、数字化技术深度应用以及行业规范化治理等关键领域,广东省不断突破传统模式束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进展。近期,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专门召开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推进会,系统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并正式发布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计算标准》,这两项重要举措不仅为广东省工程建设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路径,更为全国工程造价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21年,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多部门,共同印发《广东省工程造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方案以“彻底破除定额对市场定价的过度束缚、充分激活市场主体自主定价活力”为核心目标,在充分调研全省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精准选择市政基础设施、房屋建筑、交通运输、水利水电等多个重点领域,确定了63个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项目。这些试点项目既包含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深圳地铁14号线等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也涵盖了碧桂园佛山某住宅小区、东莞某产业园区等社会投资项目,形成了“政府与社会投资并行、不同行业领域覆盖”的多元化试点格局。
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实践,市场化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具备完全自主报价能力的施工企业占比已从改革前的38%大幅提升至65%,其中特级、一级资质施工企业的自主报价覆盖率更是达到90%以上。与此同时,造价咨询企业的业务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市场化计价服务业务量较改革前增长超200%,部分头部咨询企业的市场化业务占比已超过70%,行业从“依赖定额”向“市场定价”的转型趋势日益明显。
考虑到中小企业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信息获取难、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广东省住建厅联合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省工程造价协会等机构,共同搭建了“企业造价能力培育平台”。该平台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实操培训、专家一对一辅导等多种形式,累计开展市场化计价培训超50场,覆盖从业人员超3000人次,其中中小企业参与人员占比达62%。此外,平台还建立了“大企业带小企业”的协同机制,组织15家特级资质施工企业与50家中小企业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共享计价经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提升自主报价能力,逐步构建起“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行业竞争生态。
展望未来,广东省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将进入“全域推广、深度深化”的新阶段。根据改革规划,2025年起,政府投资项目将全面推行“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的全过程造价管控模式,进一步压缩定额的适用范围,鼓励企业根据自身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市场行情自主确定造价。到2026年,全省政府投资项目将实现市场化计价全覆盖,社会投资项目市场化计价率将达到90%以上。同时,广东省还将探索建立“企业定额备案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编制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定额,并通过行业协会进行备案共享,逐步形成“政府发布指导价、企业自主编制定额、市场形成价格”的长效机制。
数字化建设全面推进,构建造价新生态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广东省将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依托“数字政府”建设优势,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工程造价数字化体系。目前,广东省造价信息化平台已形成“1个核心数据库+N个专业应用子平台”的整体架构,其中核心数据库整合了全省近10年来的工程造价数据、工程材料价格数据、项目案例数据等各类信息资源,为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
作为核心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造价通”平台专注于工程材料价格信息服务,目前已收录超10TB的材价数据,涵盖、、、、等1200余类工程材料,数据覆盖全国352个核心城市及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区县。为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平台建立了由2000余家材料供应商、100余名价格采集员组成的信息采集网络,实现材料价格的实时采集、动态更新,数据更新周期从原来的7天缩短至24小时内。企业通过“造价通”平台,不仅可以快速查询最新材料价格,还能获取价格走势分析、区域价格对比等增值服务,有效解决了传统材价信息获取滞后、准确性低等问题。
元造价平台则实现了从“单一查价”到“全流程造价服务”的跨越式转变。该平台创新性地引入了多家第三方信息服务商,构建起“多源数据共享、多方协同服务”的共享询价模式。企业在平台上发布询价需求后,系统会自动匹配相关服务商和供应商,提供多份报价方案供企业选择。自2022年上线以来,元造价平台已累计处理询价需求超2.3万次,平均询价时长从传统模式的3天缩短至4小时,企业询价成本降低40%以上。此外,平台还新增了“造价指标分析”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生成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造价指标、单方造价、主要材料消耗量等关键数据,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成本控制提供科学参考。截至2024年底,平台注册企业用户已超过1.2万家,累计服务工程项目超8000个,成为广东省工程造价数字化服务的核心平台。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是广东省数字化建设的另一大亮点。通过将BIM技术与工程造价深度融合,实现了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运维阶段的全过程造价可视化管理。以广州地铁18号线项目为例,该项目在设计阶段就运用BIM技术建立了三维模型,通过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管线冲突、结构矛盾等问题300余处,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返工整改,直接减少造价增加超2000万元,造价管控效率提升50%以上。此外,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某重大项目等工程中,BIM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偏差率,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
目前,广东省80%以上的大型工程项目已采用BIM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应用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为进一步推动BIM技术的普及应用,广东省住建厅印发了《广东省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指南》,明确了BIM技术在造价管理各阶段的应用流程、技术标准和成果要求,并组织开展BIM技术培训超30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超1500人。同时,广东省还在积极探索BIM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如通过云计算实现BIM模型的协同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造价方案,借助物联网实时采集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数据,逐步构建“BIM+全技术融合”的智慧造价管理体系。
未来,广东省将在工程造价数字化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将推动AI大模型与工程造价的深度融合,研发“造价AI助手”系统。该系统将具备自动识别图纸、提取工程量、套取计价规范、生成造价文件等功能,预计可将造价文件编制效率提升60%以上,大幅减少人工操作误差。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拓展BIM技术的应用范围,从目前的设计、施工阶段向投资决策、运维阶段延伸,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BIM造价管理。此外,广东省还将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工程造价数据互通共享,探索建立“大湾区造价数据标准”,推动三地的材价数据、造价指标、项目案例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为大湾区工程建设项目的协同推进提供数据支持。
纠纷处理系统优化行业治理,提升解决效率与公正性
工程造价纠纷处理是行业治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纠纷处理模式存在流程繁琐、周期长、成本高、公正性难以保障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和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一痛点,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于2021年启动“广东省建设工程造价纠纷处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并于2022年正式上线运行,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纠纷处理流程,实现了行业治理模式的创新突破。
该系统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了“线上申请—智能审核—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的全流程线上处理机制,彻底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企业只需通过系统上传纠纷申请材料、相关证据文件等信息,系统即可自动完成材料完整性审核、信息提取和初步分析。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系统会根据纠纷类型自动匹配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进行线上评审;对于材料不完整的案件,系统会自动生成补正通知,明确告知企业需要补充的材料,避免企业多次跑腿。
从运行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10月,该系统累计接收工程造价纠纷案件申请354件,经智能审核和人工复核后,认证通过195件,处理完成117件。其中,工程价款结算纠纷占比最高,达58%,其次是工程变更造价纠纷(23%)和材料价格争议纠纷(12%)。通过系统处理,纠纷案件的平均处理时长从传统模式的175天缩短至79天,处理效率提升128%,企业的维权成本平均降低50%以上。某建筑企业负责人表示,此前处理一起工程结算纠纷,仅材料准备和现场沟通就花费了3个多月时间,而通过该系统,从申请到拿到结果仅用了65天,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为保障纠纷处理的公平公正性,该系统引入了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证据上链、全程留痕、不可篡改”。企业上传的证据文件一经提交,即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加密存储,并生成唯一的电子存证编号,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的意见、投票结果等信息也会实时上链,形成完整的评审档案,便于后续监督和追溯。此外,系统还将处理完成的纠纷案件复函进行公开(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已脱敏),形成“案例参考库”,截至目前已公开复函89件。这些案例为企业处理同类纠纷提供了参考依据,有效减少了同类案件的重复发生,同类案件重复纠纷率较改革前下降30%,推动行业治理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下一步,广东省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工程造价纠纷处理系统,一方面,扩大系统的覆盖范围,将市政、交通、水利等更多行业纳入系统管理,实现全省工程造价纠纷“一网通办”;另一方面,加强与法院、仲裁机构、住建部门等相关单位的数据共享,建立“纠纷处理—司法衔接—信用惩戒”的联动机制,对于拒不执行纠纷处理结果的企业,将其纳入信用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进一步提升行业治理效能。
未来趋势展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计算标准》的正式实施,广东省工程造价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系统推进”的关键阶段。此次发布的新版标准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化导向,简化了清单项目设置,完善了计价规则,为企业自主定价提供了更大空间。同时,标准还新增了数字化计价、绿色建筑造价计算等内容,顺应了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为工程造价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市场化改革方面,未来广东省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深化政府投资项目造价管理改革,建立“投资估算控制设计概算、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控制竣工结算”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加强对项目投资的动态监控,避免“超概算、超预算”问题;二是完善企业定额发展机制,出台《企业定额编制指南》,为企业编制定额提供技术支持,并建立企业定额备案和共享平台,鼓励企业通过定额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和风险预警,建立“重点材料价格监测机制”,对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价格波动较大的材料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价格预警信息,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市场价格风险。
数字化转型将迎来“技术融合、场景拓展”的新突破。AI技术的应用将从目前的辅助计价向“全流程智能造价”升级,除了研发“造价AI助手”外,广东省还将探索AI在工程造价风险评估、投资决策分析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项目造价中的潜在风险,为企业提供风险防控建议。BIM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至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从前期的投资决策、方案设计,到中期的施工管理、进度控制,再到后期的运维管理、改造更新,实现“BIM+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模式。此外,广东省还将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工程造价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统一大湾区造价数据标准,推动三地材价数据、造价指标、项目案例等信息的实时互通,为大湾区工程建设项目的协同推进提供数据支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一体化发展。
行业治理方面,广东省将构建“信用+监管+服务”的多位一体治理格局。一方面,建立健全工程造价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市场化计价能力、纠纷处理配合度、合同履约情况等纳入信用评价指标,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机制;另一方面,加强部门协同监管,推动住建、发改、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建立“造价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工程项目造价的动态监管和精准监管,严厉打击围标串标、虚报造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进一步优化行业服务,通过搭建“造价服务驿站”、开展“送服务进企业”等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作为全国工程造价改革的先行试点,广东省的改革实践不仅为自身工程建设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从市场化机制的构建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再到行业治理模式的创新,广东省始终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不断探索工程造价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逐步勾勒出工程建设行业“市场化定价、数字化赋能、规范化治理”的未来发展蓝图。未来,广东省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动力,持续深化工程造价改革,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全国工程造价改革贡献更多“广东智慧”与“广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