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期,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多部门密集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建筑业做优做强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覆盖工程建设全链条的政策体系。
近期,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多部门密集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建筑业做优做强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覆盖工程建设全链条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不仅直指当前行业痛点,更锚定未来发展方向,将为山东工程建设领域注入“规范基因”与“创新动能”,其示范效应还可能推动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治理模式升级。
招标投标市场:从规范到创新,构建全流程治理新格局
在招标投标领域,山东省此次政策出台并非简单的规则修补,而是从制度设计、技术应用、监管模式三方面进行系统性重构。《关于进一步推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底前完成全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规则清理工作,重点排查地方保护、行业壁垒、差别待遇等妨碍公平竞争的条款,例如针对部分地区曾出现的“本地企业加分”“外地企业备案繁琐”等问题,将建立“负面清单”制度,一旦发现违规条款立即责令整改并公开通报。
智能评标:从“人工为主”到“人机协同”的变革
评标环节的智能化转型成为政策落地的核心抓手。山东省将分三阶段推进智能辅助评标:2024年上半年完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类项目智能评审标准制定,明确工程造价、质量安全、技术方案等20余项核心评审点的智能判断规则;2024年底前实现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智能辅助评标功能全覆盖,市级平台覆盖率不低于80%;2025年全面推广至市政工程、勘察设计、监理等全类型项目。以某省会城市试点为例,智能辅助评标系统可自动比对投标文件中的资质证书有效性、一致性,将原本需要3名专家6小时完成的评审工作缩短至2小时,且错误率从过去的5%降至0.3%以下。同时,系统还会对“投标文件雷同性高”“报价异常波动”等风险点自动预警,为监管部门提供精准线索。
分散评标:打破地域限制,优化资源配置
多点分散评标模式的创新,进一步破解了传统集中评标存在的“专家资源紧张”“围标串标风险集中”等难题。山东省将在16市建立市级评标专家库共享机制,专家可通过远程终端在本地评标室参与全省范围内的项目评审。为保障评审安全性,每个评标室均配备人脸识别、音频视频全程监控、电子文件加密传输等设备,专家登录系统需经过“身份验证—人脸比对—权限激活”三重认证,评审过程中一旦出现离开评标室、与外界通讯等违规行为,系统将自动记录并暂停评审。目前,济南、青岛、烟台三市已率先试点,某跨海大桥项目通过分散评标,整合了淄博、潍坊、威海等地的桥梁工程专家,不仅缩短了专家召集时间,还避免了“本地专家熟人效应”可能带来的不公问题。
建筑业发展:做优做强,打造现代化产业生态
《关于进一步支持建筑业做优做强的若干意见》从市场准入、业务拓展、要素保障三方面为建筑业企业“松绑赋能”,旨在推动山东建筑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建筑业总产值突破2.8万亿元,但头部企业竞争力与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仍有差距,此次政策出台将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建筑湘军”式企业。
市场准入:拆除“隐形门槛”,激活竞争活力
在市场准入方面,山东省严格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推行“无差别对待”原则。一方面,全面取消建筑业企业跨区域承揽业务的备案、登记等要求,外地企业在山东参与投标时,只需提供与本地企业相同的资质证明材料;另一方面,规范投标人资格设置,禁止将“本地业绩”“本地纳税”“特定品牌设备”等作为加分项或资格条件。例如,某地级市曾要求参与市政工程投标的企业必须在本地有3个以上类似项目业绩,政策实施后该条款被废除,外地企业投标参与度从过去的20%提升至45%,项目中标价格平均下降8%,有效降低了政府投资成本。
业务拓展:从“房建为主”到“多元布局”的转型
政策明确支持建筑业企业向基础设施、新型基建、乡村振兴等领域拓展。在基础设施领域,鼓励企业采用“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参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水利工程建设,对采用联合体投标的项目,放宽牵头单位资质要求,允许具有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牵头参与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新型基建领域,引导企业布局、、等项目,对参与新型基建的建筑业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技术改造补贴;在乡村振兴领域,支持企业参与农村危房改造、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项目资金拨付周期从过去的3个月缩短至1个月。
信用体系:以“信用分级”引导企业规范经营
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是此次政策的另一大亮点。山东省将重构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从“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合同履约”“农民工工资支付”等6个维度设置30余项评价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将企业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对A级企业,在招标投标中给予加分、行政审批时开辟“绿色通道”、政府项目优先推荐;对D级企业,限制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投标、加大执法检查频次。目前,山东已有320家建筑业企业被评为A级,这些企业在2024年一季度政府项目投标中的中标率较B级企业高出18个百分点,信用激励效应初步显现。
政策落地保障:多方协同,确保“真落地、见实效”
为避免政策“空转”,山东省建立了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成立政策落实领导小组,每月召开调度会;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监督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流程合规性;省财政厅保障智能评标系统建设、专家培训等经费投入,2024年省级财政已安排2.3亿元专项资金;省市场监管局则加强对招标投标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2024年一季度已立案查处围标串标案件17起,罚款总额达520万元。
同时,政策还注重“试点先行、逐步推广”。选择济南、青岛、临沂三市作为综合试点城市,在智能评标、信用评价、业务拓展等方面探索可复制的经验。例如,临沂市试点“信用+金融”模式,A级建筑业企业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利率较普通企业低1.5个百分点,目前已有12家企业通过该模式获得贷款860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对工程建设领域的深远影响与未来趋势
短期影响:规范市场秩序,倒逼企业转型
从短期来看,政策实施将迅速扭转工程建设领域的不良风气。招标投标流程的规范将减少“人情标”“关系标”,使更多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获得公平竞争机会;智能评标、分散评标的推广将降低企业投标成本,据测算,企业参与跨市项目投标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可减少30%以上。同时,政策也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投标文件需符合智能评审标准、信用等级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这将倒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和合规意识。
长期趋势:推动行业向“三化”转型
从长期来看,山东此次政策将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在工业化方面,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技术,2025年底前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不低于40%,目前山东已有56家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年产能达3000万平方米;在数字化方面,“BIM+”技术将全面推广,2024年起所有新建政府投资项目需采用进行设计、施工和运维,某奥体中心项目通过BIM技术优化施工方案,节约工期2个月,减少成本1200万元;在绿色化方面,政策要求新建项目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雨水回收利用等技术,2025年起大型公共建筑绿色建筑星级标准不低于二星级。
此外,山东的政策探索还可能为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提供“可借鉴样本”。当前,国家正在推进工程建设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山东在智能评标、信用监管、业务拓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有望被纳入全国性政策文件,推动全国工程建设行业形成“规范有序、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新格局。
山东省此次发布的工程建设领域政策,既是对当前行业痛点的精准施策,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谋划。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山东工程建设领域将实现“规范”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仅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建筑业企业,还能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对于全国而言,山东的实践将为工程建设行业治理提供新思路,推动行业从“传统建造”向“现代建造”跨越,开启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