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针对广州北站东侧老旧小区密集、设施匮乏等问题,项目采用“城市体检+城市更新+城市运营”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多元筹资、居民自拆自建、完善“一老一小”服务等举措,补齐设施短板,提升人居环境,探索出危房业主“自主更新、自筹资金、原拆原建”及长效管养机制,实现片区有机更新。
广州北站东侧老旧小区连片微改造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区域内老旧小区密集,多为上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成的单体散楼,无物业服务,公共服务设施匮乏,无障碍、适老化设施不足,居民改造意愿强烈。项目总投资1.91亿元,涉及居民1186户、楼栋52栋,建筑面积15.23万平方米。项目创新采用“城市体检+城市更新+城市运营”工作模式,以补齐设施短板为核心,试点危房业主“自主更新、自筹资金、原拆原建”,显著提升片区宜居水平,探索出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的新路径。
一、党建引领,筑牢改造根基
项目强化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发挥“镇街吹哨、部门报到”作用,推动各领域力量下沉街道、社区。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成立项目协调指挥部,为改造快启动、快见效提供机制保障。畅通意见征集渠道,基层党员做好政策宣传、调查摸底,搭建居民沟通议事平台,引导居民自主协商改造及后续管理事宜。“区—街道—社区”三级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精准对接需求,征询专家意见,确保方案符合专业技术标准。投入960万元,将区直管公房集群街1号(C级危房)打造为“党群+”复合型邻里中心,内设“随心办”政务服务厅、微改造路演厅、多功能客厅及片区运营治理指挥中心,腾退整合约700平方米建设小广场,畅通党群“连心桥”。
二、完善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项目统筹基础设施改造,加装二次增压
房2处,解决项目及周边2000余户居民用水难题;迁改增容2处,满足企业、商户电力需求;实现燃气主管网全覆盖,破解“瓶改管”入户难题;维护消防管网,完善室内外消防设施52处。补齐无障碍短板,52栋楼实现走道适老化改造全覆盖,完善无障碍坡道85处、2570米,增加无障碍卫生间4处、无障碍电梯23台,增设无障碍11个及人行道1480平方米。针对停车难题,引入社会资本,结合街巷增设临停泊位,建设6个停车楼,新增停车位725个、街巷临停车位643个,打通出行堵点。三、多元筹资,落实资金共担机制
项目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居民合理共担的资金机制。主动对接上级部门,申报中央财政补助1514万元、市级补贴3612万元及地方专项债5500万元。推动企业出资约2.27亿元,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挖掘片区资源,重塑街区活力。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推动居民出资约1750万元参与危房拆建,形成多元筹资合力。
四、试点自拆自建,探索老屋新生
广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危旧房屋拆除重建试点方案,以集群街2号为试点探索产权人自主更新模式。全体业主共同委托企业作为改造主体,实现融资、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优化户型布局,对非成套化住宅进行成套化改造,完善厨房、卫生间,增加2台无障碍电梯,公共楼道由0.9米扩宽至1.2米,优化供水供气功能。政府引导居民引入专业物业,对物业维修资金等按比例补助,形成“物业服务+城市运营”长效管养机制。该项目减少50%财政支出,房屋增值1.6倍多,走出传统征拆、微改造外的“第三条路径”。
五、织密民生网,托起“一老一小”幸福感
项目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活化闲置
,引入社会资本1350万元打造2740平方米智慧化医养结合养老公寓,设36间套房、144张床位,配套医务室、长者饭堂等,形成社区养老及适老化产业集聚区。落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改造闲置用房引入儿童托管中心,设12间教室,容纳约200名学生;串联3所学校,改造入口空间,新建风雨连廊及家长等候区,打造儿童安全出行路径;新增4个口袋公园及约700平方米休憩空间,设新华街社区学院,构建全龄友好型社区。六、长效管养,实现有机更新
项目以“城市运营”视角,探索全域服务、专业物业、业主自行管理多元融合的管养模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更新机制。引导居民出资7万元作为后续维修管养资金,缓解管养难题。政府整合公共资源,挖掘不规则用地与“边角料”空间,引入第三方打造潮汐市场、青年夜市等运营增长点,年营运收入约400万元反哺管养。企业开展全域治理,通过“AI智慧监控+到场整治”整合服务队伍,提供秩序管理、环卫保洁等服务,打造宜商、宜旅、宜居的特色街区,实现成片连片有效治理。
广州北站东侧老旧小区连片微改造项目,通过机制创新、多元参与、精准施策,不仅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的难题,更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模式,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了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