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29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消息,其在推进智能建造方面的37条经验做法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全国推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深圳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领先地位,也为中国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样板”。
2025年8月29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消息,其在推进智能建造方面的37条经验做法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全国推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深圳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领先地位,也为中国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样板”。
政策引领,构建智能建造发展新格局
深圳将智能建造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智能建造被明确列为重要任务,体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保障项目落地,深圳在用地、资金、招标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智能建造产业园和生产工厂被优先纳入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土地产出率、地均纳税等指标参照绿色低碳产业执行,并享受折减优惠。对政府投资的试点项目,允许在工程概算中列支智能建造专项成本,解决了企业“不敢用、不愿用”的后顾之忧。此外,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政府投资项目招标的择优因素,并获得专项资金资助,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激励。
技术创新:从研发到标准,打造全链条支撑体系
技术创新是智能建造的核心驱动力。深圳将智能建造列为全市重点科技攻关方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截至目前,已建成66个智能建造领域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42个,形成了强大的技术研发集群。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深圳率先发布《建筑机器人补充子目(试行)》,为机器人施工提供了明确的计价依据,解决了行业“无价可依”的难题。累计发布26项智能建造相关标准,在编30项,为技术规范化应用奠定基础。
尤为突出的是,深圳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上走在全国前列。全市新建工程项目全面实施BIM技术,已汇聚1528个工程项目BIM模型。全国首个采用的BIM报建系统上线,实现210条规范条文的AI智能审查,大幅提升了审批效率。同时,深圳还率先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测评,推动国产软件在政府项目中的应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试点先行,推动技术集成与场景落地
为验证技术可行性并积累实践经验,深圳积极实施试点项目。截至目前,已发布124个涵盖房建、市政、交通、水务等领域的试点项目,类型包括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工业上楼”建筑等。
在城市更新领域,深圳中学泥岗校区学生宿舍加装电梯项目采用BIM技术和模块化建造,工期缩短约50%,成为智能建造赋能民生工程的典范。此外,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深圳自然博物馆等重大项目也广泛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展现了技术集成应用的巨大潜力。
为确保试点成效,深圳细化创建标准,明确技术应用要求,并持续跟踪评估项目效果,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形成“试点—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产业生态:培育链条,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深圳不仅注重技术应用,更致力于培育完整的智能建造产业链。将智能建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积极打造人工智能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建筑产业互联网、智能建造装备等6条产业链。
在空间布局上,龙岗区“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已引进120家企业,龙华区工程服务产业集群吸引华阳国际、深城交等行业龙头入驻。同时,深圳成立本地智能建造产业联盟、粤港澳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等组织,推动上下游企业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此外,鼓励大型企业建设企业级智能建造平台,贯通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的全链条信息流,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人才与宣传:夯实基础,营造发展良好氛围
人才是智能建造发展的关键。深圳支持高校设立智能建造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并将相关培训纳入补贴目录,给予每人每学时30元补贴。依托10家实训基地,万名产业工人已接受专项技能培训。通过“深圳工匠杯”技能大赛、“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全面提升行业人才素质。
在宣传推广方面,深圳通过举办技术交流会、现场观摩会、首届“国际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等方式,展示创新成果,促进经验交流。博览会吸引140家展商,现场签约超40亿元,充分展现了智能建造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
展望未来:模块化与机器人应用加速推进
除已推广的37条经验外,深圳正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路径。已印发《深圳市推进模块化建筑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8)》和《加快推进建筑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拓展建筑机器人应用场景,推动模块化建筑规模化发展。
可以预见,深圳将以此次经验获全国推广为契机,持续深化智能建造改革,加快形成以模块化建筑、BIM技术、建筑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建造体系,为全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深圳智慧”和“深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