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安徽省六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建筑业企业新办、增项资质过程中技术负责人业绩的认定标准与核查机制作出严格规定。
2025年8月,安徽省六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建筑业企业新办、增项资质过程中技术负责人业绩的认定标准与核查机制作出严格规定。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六安市在建筑行业资质管理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不仅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也向全行业释放出“严控资质门槛、杜绝虚假申报”的强烈信号。
一、技术负责人业绩成审查核心,申报门槛全面提高
在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中,技术负责人作为关键岗位人员,其个人业绩一直是衡量企业技术实力的重要依据。此次六安市住建局明确指出,技术负责人所申报的业绩必须真实、可查、合规,并根据不同角色(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设定了差异化的认定标准。
对于以项目经理身份主持完成的项目,其业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项目须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即“四库一平台”)中登记,且评级为B级以上;项目信息中需包含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关键节点数据;同时,必须体现与资质标准相对应的业绩指标(如工程规模、合同金额、技术难度等)。此外,企业在申请时还需提交该技术负责人的建造师注册轨迹截图,以证明其在项目周期内的执业合规性。
而对于以技术负责人身份完成的项目,除满足上述平台登记、项目等级和信息完整性要求外,《通知》更进一步提出:市住建局将在企业提交资质申请后,对技术负责人业绩的真实性进行“全覆盖核查”。这意味着每一项申报业绩都将被逐一核实,且“业绩核查时间不计入资质审查期限”,表明主管部门将投入更多时间与资源确保审查质量,不再为加快审批而牺牲真实性。
二、跨区域项目业绩核查机制建立,打破信息孤岛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特别针对非房建、非市政类项目的业绩认定问题作出补充规定:若相关业绩在住建部“四库一平台”中无法查询,六安市住建局将统一发函至项目所在地的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核查。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跨区域项目信息不互通、业绩难验证的痛点。
更为关键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业绩的真实性、项目规模、负责人身份等信息,将以项目所在地主管部门的反馈为准。这不仅强化了属地管理责任,也提升了核查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防止企业通过信息不对称进行虚假包装。
三、严打弄虚作假,建立“黑名单”式惩戒机制
在强化审查的同时,《通知》也构建了严厉的事后追责体系。对于在资质申报中使用虚假人员或虚假业绩的企业,将依法依规处理,并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项资质;而对于通过欺骗手段取得资质的企业,一经查实,将撤销其资质,且3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这一“三年禁入”机制,极大提高了造假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此外,六安市还将加强资质动态核查,重点锁定六类高风险企业:
1.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存在欠薪、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的企业;
2.被多次投诉举报的企业;
3.使用“挂证”人员的企业;
4.一年内注册单位变更超过两次的职业资格人员所在企业;
5.新申报资质所用技术负责人曾在市内其他企业使用过的企业;
6.企业注册地跨市变更(迁入或迁出)的企业。
其中,对频繁变更注册单位或重复使用技术负责人的企业,要求在资质获批后3个月内组织核查,后续每年至少核查一次,体现了“持续监管、动态清查”的管理思路。
四、政策影响深远:推动行业从“拼关系”向“拼实力”转型
六安市此次出台的政策,不仅是对住建部相关文件的细化落实,更是地方住建部门主动作为、净化建筑市场环境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部分企业通过“挂靠”“包装业绩”“重复使用技术负责人”等方式获取资质,扰乱了市场秩序,挤压了合规企业的生存空间。
新规实施后,企业若想通过新办或增项资质扩大业务范围,必须真正拥有具备真实项目经验的技术团队,倒逼企业重视人才培养与项目积累。同时,主管部门通过“全覆盖核查”“发函协查”“动态监管”等组合拳,构建起全链条、闭环式的监管体系,有望从根本上遏制资质申报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资质管理迈向规范化、透明化
六安市的这一举措,或将成为全国建筑业资质管理改革的“风向标”。随着“四库一平台”数据不断完善,各地住建部门对业绩真实性的核查能力将持续增强。未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局限于“有没有资质”,而在于“资质背后的硬实力”。
对于广大建筑业企业而言,唯有回归本源,注重项目质量管理、人才培养和诚信经营,才能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中行稳致远。而对整个行业来说,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市场生态正在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