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9月2日,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发布一则重要动态:大冶市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班正式开班。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大冶市本年度乡村建设人才培育工作的全面启动,更折射出湖北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人才驱动”和“质量提升”的高度重视。
2025年9月2日,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发布一则重要动态:大冶市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班正式开班。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大冶市本年度乡村建设人才培育工作的全面启动,更折射出湖北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人才驱动”和“质量提升”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此次培训的举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价值。
一、培训启动:系统化培养乡村建设“主力军”
此次由大冶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承办的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班,是大冶市2025年乡村建设人才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全年将分四期开展培训,计划培养超过500名合格的乡村建设工匠。首期培训班吸引了100余名长期从事或有意投身乡村建设的从业者参与,涵盖弱电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水暖工四大关键工种。
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当前农村建设领域人才短板的深刻洞察。长期以来,农村自建房多依赖“土师傅”“老师傅”,虽然经验丰富,但在建筑规范、安全标准、抗震设防、风貌管控等方面缺乏系统培训,存在一定的质量与安全隐患。通过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大冶市正致力于将“经验型工匠”转变为“专业型人才”,为乡村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
二、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本次培训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与实用性。采用“理论讲授+实操演练+案例剖析”三位一体的闭环教学模式,确保学员不仅“听得懂”,更能“做得对”。
培训内容覆盖多个维度:
政策法规:深入解读农房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工匠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技术规范:包括建筑识图、施工技术、建筑材料选用等基础知识,提升实际操作的科学性;
安全管理:强化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应急处理等能力,防范施工事故;
风貌管控:结合地方特色,引导工匠在建设中注重乡村风貌协调,避免“千村一面”;
抗震设防:普及基本抗震知识,提升农房在自然灾害中的抵御能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培训结束后将进行严格的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合格者将统一颁发《湖北省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合格证》。这一证书不仅是技能认证,更是未来参与农村建设项目的“准入凭证”,有助于推动乡村建设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三、战略意义:从“盖得住”到“建得好”的转型升级
大冶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乡村工匠队伍,是保障农房质量安全的关键,也是留住“乡愁韵味”、塑造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性工作。
这一表述揭示了当前乡村建设理念的深刻转变。过去,农村建房往往以“能住”“够用”为目标,追求的是“盖得住”;而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目标已升级为“建得安全、建得美观、建得有特色”。这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更是对乡村人居环境、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考量。
通过培训,工匠们不仅掌握技术,更将树立起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成为推动乡村建设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他们将在未来的新建、改建、危房改造等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长效机制:持续注入“新鲜血液”,构建人才梯队
此次培训并非“一次性”活动,而是年度计划的“开局之篇”。大冶市住建局表示,将按计划有序推进后续三期培训,持续为乡村建设注入“新鲜技术血液”。这种分批次、滚动式的培训机制,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人才供给链条,避免“一阵风”式的短期行为。
同时,持证上岗制度的推行,也将激励更多农村青年和从业者主动参与培训,提升自身竞争力,形成“培训—持证—就业—再提升”的良性循环。长远来看,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还可能催生一批以乡村建设为主业的专业化施工队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小工匠,大作为
乡村建设,人才为本。大冶市此次启动的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看似是一项具体的技术培训活动,实则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一环。它从“人”出发,以“技”赋能,既保障了农房建设的安全底线,又提升了乡村建设的品质上限。
未来,随着更多持证工匠活跃在乡村建设一线,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北的广大农村将不再是“低标准、低质量”的代名词,而是逐步实现“安全、美观、有特色”的现代化宜居空间。这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对亿万农民生活质量的庄严承诺。大冶的探索,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