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9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深度观察文章《大规模设备更新带来什么》,全面解读了当前我国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背景、成效与深远影响。数据显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已支持约8400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
2025年9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深度观察文章《大规模设备更新带来什么》,全面解读了当前我国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背景、成效与深远影响。数据显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已支持约8400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这一政策组合拳不仅为稳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更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多个维度释放出巨大红利,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政策力度空前,构建“三位一体”支持体系
此次大规模设备更新并非简单的“以旧换新”,而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举措。国家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财政贴息+金融支持”三管齐下,构建起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工业、交通、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政层面,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设备更新贷款提供1.5个百分点的贴息,显著降低融资成本。对于老旧营运货车、农业机械、新能源公交车等民生相关领域,实行央地共担机制,中央财政承担比例高达85%至95%,有效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金融配套政策同样精准有力。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总额达8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通过“总对总”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技术升级项目。地方层面也积极创新,如江苏推出的“交运贷”“交运租”财政贴息模式,已累计发放贷款67.83亿元,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超7000万元。在工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支持力度最高可达总投资的15%,用能设备更新甚至可达20%,政策红利实实在在。
企业获得感强,审批快、落地实、见效快
政策能否落地见效,关键在于企业是否“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从采访案例看,此次设备更新政策在执行层面实现了“快、简、实”。
河北沧州胜达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经理张强坦言,政策“既给力又及时”。通过报废国四标准旧车,每辆可获4.5万元补贴;购置国六新车再补贴5万元,单辆车节省近10万元。更让他惊喜的是,从注销旧车到领取补贴,全程在手机上操作,不到20天即可完成,极大提升了参与积极性。
大型制造业企业同样受益。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申报的4亿元设备更新项目,获得6000万元补助,支持比例达15%,并叠加享受研发设备加计扣除政策,显著缓解了资金压力。辽宁凌钢焦化分公司总投资30.2亿元的焦炉改造项目,在申请两个多月后即获批1.8亿元补助,同时享受贷款贴息,融资成本从2.6%降至1.1%。企业负责人感慨:“政策春风,助我们迈开转型升级的步伐。”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将推动简化补贴申领流程,明确审核兑付时限,落实资金预拨制度,进一步缓解企业垫资压力,提升政策可及性。
产业升级加速,向“智”“绿”转型步伐明显
设备更新不仅是“换新”,更是“焕新”。在政策撬动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步伐显著加快。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超2000万台(套)。2025年1至7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2%,远高于全部投资增速,拉动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在四川绵阳富临精工,投入2.4亿元更新智能设备后,生产效率提升10%,年节约成本2000万元。山东、福建等地企业通过自动化改造和5G全连接工厂建设,实现制造能力跃升。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7.7%。
绿色发展成效同样显著。国家电网已完成24万余台变压器能效提升改造,节能降耗效果明显。交通运输领域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26万余辆,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6.85万辆,支持新建清洁能源船舶近万艘。仅《炼化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13项强制性标准,就实现年节能收益2452万吨标准煤。
民生福祉提升,政策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设备更新不仅聚焦产业,更“投资于人”,直接提升群众获得感。北京东城区景泰西里西区居民赵自英所在小区的46部老旧电梯,因维修资金不足长期无法更换,如今在国债和区级资金支持下迎来全面更新。2024年,全国已有4.1万部住宅老旧电梯获得国补更新,惠及近170万户居民。
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民生基础设施也纳入更新范畴。安徽界首市对95公里供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解决了水压不稳、水质不佳等问题,居民王德利感慨:“现在用水方便多了。”
此外,回收循环利用体系不断完善,再制造产业年产值已达近2000亿元。退役光伏组件被梯次利用或拆解回收,回收率超90%,并转化为新型功能材料,实现资源高效循环。
以设备更新撬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既是稳投资、扩内需的“及时雨”,更是促转型、增动能的“加速器”。它不仅带动超万亿元投资,更通过技术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通过绿色改造助力“双碳”目标,通过民生更新提升百姓幸福感。随着政策持续深化、流程不断优化,设备更新的综合效应将进一步释放,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