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9月4日,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正式发布《关于印发广东省建设工程定额动态调整的通知(第43期)》(粤标定函〔2025〕23号),标志着广东省在建设工程计价管理领域再次迈出关键一步。
2025年9月4日,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正式发布《关于印发广东省建设工程定额动态调整的通知(第43期)》(粤标定函〔2025〕23号),标志着广东省在建设工程计价管理领域再次迈出关键一步。此次调整聚焦房屋建筑、市政工程、传统建筑工程及概算编制办法等核心领域,旨在回应市场变化、技术革新与成本波动,进一步提升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前瞻性。作为广东省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风向标,本期定额调整不仅对当前在建项目产生直接影响,更将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提升计价依据的时效性与适应性
《广东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作为全省工程建设领域造价管理的基础性文件,其科学性和适用性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招投标管理、合同履行及结算审计等关键环节。然而,随着建筑材料价格波动、施工技术迭代、人工成本上升以及绿色低碳等新要求的不断涌现,原有的定额标准可能逐渐与市场实际脱节。为此,广东省建立了“定额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定期发布调整通知,及时修正计价依据中的滞后内容。
本期(第43期)调整正是这一机制常态化运行的体现。通知明确指出,本次调整是基于对近期收集的定额动态调整意见建议的专家研析结果,充分吸纳了行业一线的声音,体现了“问题导向、科学决策、及时响应”的管理理念。这种“小步快跑”式的微调,相较于大规模、周期长的全面修订,更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减少因定额滞后带来的争议与风险,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咨询机构等各方主体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预期的计价环境。
调整范围聚焦三大工程领域,覆盖计价全链条
从内容上看,本期调整主要涉及三大工程类别: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传统建筑工程,同时对概算编制办法进行了优化。这表明广东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多维度发力,力求在不同类型的工程建设中实现精细化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核心,其定额调整往往最受关注。本期调整可能涉及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新技术应用的定额补充,以及对、、等主要材料消耗量和人工工日的重新测算,以更真实地反映当前施工工艺和成本水平。
-市政工程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涵盖道路、桥梁、隧道、给排水、综合管廊等多个子项。随着城市更新和地下空间开发的加速,本期调整或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措施、新型管材应用、非开挖技术等新增或修订定额子目,提升市政项目计价的准确性。
-传统建筑工程的调整则体现了对岭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视。在修缮、维护历史建筑时,传统工艺和特殊材料的使用成本较高,本期调整可能细化了、、等传统技艺的定额标准,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更合理的计价依据。
此外,概算编制办法的优化,有助于在项目前期更科学地估算投资,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政策衔接与执行保障:明确适用范围与反馈渠道
通知在印发调整内容的同时,也明确了政策衔接原则:“本调整内容与我省现行工程计价依据配套使用,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已经合同双方确认的工程造价成果文件不作调整。”这一规定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和契约精神,避免了“朝令夕改”对已签约项目造成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保障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更为重要的是,通知创新性地指出了问题反馈渠道——“广东省工程造价信息化平台—AI+专家定额解答系统”。这一举措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专家经验相结合,为从业人员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咨询服务。无论是对新定额的理解困惑,还是执行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难题,用户均可通过该平台预约专家或留言咨询,实现“问题即时反馈、解答专业权威”。这不仅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也构建了一个持续优化定额体系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定额管理迈向智能化、精细化
第43期定额调整的发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更是广东省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覆盖多类工程、强化数字赋能,广东省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灵活、智能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未来,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深度融合,定额管理有望从“静态标准”向“动态模型”演进,实现基于项目特征、地域差异、施工条件的个性化计价。本期调整中提及的“AI+专家”系统,正是迈向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可以预见,广东省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不断完善工程计价体系,为全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提供更多“广东经验”。
此次定额调整虽看似专业、细微,却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工程项目的“经济命脉”。它不仅关乎成本与效益,更承载着推动技术创新、保障工程质量、促进公平交易的多重使命。对于广大建筑从业者而言,及时学习、准确理解并有效应用新定额,将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