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文,从多个维度对广西当前重点工作进行部署,既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破解现存难题,又着眼长远规划擘画发展蓝图,为广西接下来一段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和有力支撑。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文,从多个维度对广西当前重点工作进行部署,既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破解现存难题,又着眼长远规划擘画发展蓝图,为广西接下来一段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和有力支撑。通过对文件核心内容的梳理与解读,可清晰把握广西在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区域协同等领域的战略方向与实践重点。
一、锚定产业振兴:以“强链补链”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文件》将产业振兴置于突出位置,围绕广西特色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一系列“强链、补链、延链”举措,旨在推动产业结构从“传统型”向“创新型”“高端化”转型。
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方面,《文件》明确聚焦有色金属、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广西支柱产业,提出“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双轮驱动策略。例如,针对有色金属产业,文件要求加快推进铝、锡、锑等关键品种的精深加工,支持企业建设绿色冶炼生产线,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同时推动“有色金属+新材料”融合发展,开发航空航天用高端铝合金、电子信息用高精度铜箔等高端产品,摆脱传统原材料依赖,提升产业附加值。对于机械制造产业,重点支持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突破液压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卡脖子”技术,推动产品向智能化、大型化、绿色化升级,增强在国内乃至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文件》立足广西区位与资源优势,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作为突破口。一方面,依托广西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加快推进北部湾海上风电项目、桂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储能技术融合发展,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另一方面,抓住东盟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机遇,支持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手机零部件、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产业,构建“研发+制造+出口”的完整产业链。此外,文件还提出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支持,降低企业创新与发展成本。
二、聚力民生改善:以“精准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文件》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出台一系列精准化、人性化举措,旨在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是民生之本,《文件》将稳就业放在民生工作首位,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提出“分类施策+多元保障”的就业促进方案。对于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给予安家补贴、学费补偿等支持;对于农民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区内重点产业需求开展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专项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优化农民工就业服务平台,建立跨区域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帮助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或有序外出务工;对于退役军人,落实安置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创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
在教育与医疗领域,《文件》聚焦资源均衡与服务提质。教育方面,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城市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实现师资、课程等资源共享;同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广西重点产业设置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医疗方面,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此外,针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行动,扩大签约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养老服务同样是《文件》关注的重点。针对广西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趋势,文件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一方面,支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解决居家老年人“吃饭难、照料难”问题;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床位补贴、运营补贴,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三、坚守生态底线:以“绿色发展”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广西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文件》始终贯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方面入手,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
在污染防治方面,《文件》持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蓝天保卫战聚焦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污染等重点领域,要求钢铁、水泥、火电等重点行业企业落实超低排放改造,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同时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尾气排放;碧水保卫战以珠江—西江流域、北部湾海域为重点,加强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流域水质稳定达标,同时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严格管控入海排污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净土保卫战重点防范重金属污染、农业土壤污染,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推进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保障粮食安全与人居环境安全。
生态修复与保护是《文件》的另一核心内容。针对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问题突出的现状,文件提出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措施,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桂林漓江、北海银滩、崇左花山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水平。此外,文件还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在绿色转型方面,《文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方面,加快产业绿色化改造,支持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绿色交通、绿色消费,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深化区域协同:以“开放合作”拓宽发展空间
广西地处华南、西南与东盟经济圈结合部,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文件》充分发挥广西区位优势,从对内协同、对外开放两个维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拓宽高质量发展空间。
在对内协同方面,《文件》重点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合作。一方面,加快北部湾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通航能力与集疏运效率,推动港口与铁路、公路、机场无缝衔接,构建“海铁联运”“海陆空联运”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北部湾港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人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大湾区研发+广西制造”“大湾区市场+广西产品”合作模式,吸引大湾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向广西转移,同时加强人才交流,建立“大湾区—广西”人才共享机制,吸引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到广西创新创业。此外,文件还提出加强与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的合作,共同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在对外开放方面,《文件》聚焦“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提升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水平。一方面,加快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东盟国家企业到自贸区投资兴业,同时支持广西企业“走出去”,到东盟国家开展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合作,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与营销网络;另一方面,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重大平台,提升展会规模与影响力,推动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贸易、投资、旅游、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此外,文件还提出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推进中越铁路、公路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跨境物流效率,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提供便利条件。
政策落地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文件》从产业振兴、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区域协同四个维度,构建了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既有宏观战略的顶层设计,又有具体举措的落地路径,充分体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以及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
接下来,关键在于政策的落地执行。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实施方案,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调动企业、群众等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相信随着《文件》各项举措的逐步落地,广西将在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开放合作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注入强劲动力,也为我国西南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广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