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江门市蓬江区以健全资金筹措、公共空间建设、运营管理三大机制为抓手,创新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入选广东省基层改革典型案例。通过多元筹资、空间优化和共治共享模式,惠及居民22万人,实现城市品质与生活品质双提升。
近日,广东省委改革办印发通知,向全省推介36个基层改革典型案例,江门市有两个案例入选,其中蓬江区“建立完善三大机制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成功入选“城市更新改造及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类别,成为全省示范。
近年来,蓬江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打造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为契机,聚焦“钱从哪里来”“社区怎么建”“社区怎么管”三大核心问题,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破解“钱从哪里来”: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
为破解资金瓶颈,蓬江区创新推行“政府+社会+居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模式。截至目前,全区累计争取中央、市级专项补助资金约3.22亿元,重点用于道路修补、污水处理、照明提升、停车位增设以及无障碍和适老化设施改造。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吸引企业投资近4300万元,推进“瓶改管”和
升级,新增超9000米,改造供水管道超10000米,有效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与居民生活质量。聚焦“社区怎么建”:以“绣花功夫”优化公共空间
在改造过程中,蓬江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共空间的重构与品质提升。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升级改造小型社区公园、口袋公园20余处。如丽苑社区将约7000平方米的闲置公园修整一新,配备娱乐与健身设施,打造居民“家门口”的休闲空间;象山社区则将旧址改建为“长者食堂”,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就餐难题。
同时,通过整治卫生死角、合理调整绿化带等方式,提升空间利用效率。象山社区重新规划后新增停车位538个,有效缓解“停车难”;拆除闲置环卫房后建设无障碍观光电梯,提升居民出行便利性。此外,选取西园、复兴等14个社区作为试点,利用街巷“边角地”见缝插绿,补种
等彩叶植物,营造“出门见绿”的宜居环境。破解“社区怎么管”:构建共管共治长效机制
改造后的长效管理是关键。蓬江区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组织功能延伸至小区,推动社区“大党委”建设,整合辖区单位、驻点单位、居民代表、社区律师、“双报到”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商共议改造事宜,实现资源下沉、协同发力。
依托网格化管理,发挥网格党支部和党员先锋作用,确保项目设计与居民需求同频共振。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推动小区从“政府管”向“居民自治”转变,真正把老旧小区改造改到群众“心坎上”。
截至目前,蓬江区已完成21个社区、89个小区的改造任务,惠及居民约22万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幸福感显著提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蓬江样板”,也为全省基层改革贡献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