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双盲”评审重塑招投标生态

“双盲”评审重塑招投标生态

更新时间:2025-09-14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1,780) 点赞(140)

【导读】2025年9月,一则关于“全国已有3.8万名评标专家被清理出库”的消息在建筑行业和招投标圈内引发热议。这一数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国家发改委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改革成果之一。

2025年9月,一则关于“全国已有3.8万名评标专家被清理出库”的消息在建筑行业和招投标圈内引发热议。这一数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国家发改委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改革成果之一。随着四川省一次性清退3282名评标专家等具体案例的曝光,一场针对招投标领域深层次积弊的“刮骨疗毒”式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这场变革不仅动摇了部分评标专家的“铁饭碗”,更在重塑整个工程建设领域的市场生态。

“清零”风暴:3.8万专家被清理,监管利剑高悬

文章指出,一年多来,全国已有3.8万名评标专家因违法或违规行为被清理出专家库,部分地区甚至实现了“查实违法专家全部清零”。以四川省为例,省发改委一次性清理3282名专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背后是国家层面对招投标领域长期存在的“人情标”“关系标”“围串标”等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过去,评标专家作为项目评审的关键角色,拥有极大的话语权。一些专家利用职务之便,在评审过程中“打招呼”“搞关系”,甚至与投标企业形成利益输送链条,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如今,随着监管手段的升级和改革的深化,这些灰色操作的空间正在被迅速压缩。专家不再是可以“隐身”于幕后、只凭经验“拍板”的角色,而是成为被全程监督、责任可追溯的“透明人”。

“双盲”评审:技术赋能下的公平革命

如果说清理专家是“治标”,那么“双盲”评审改革则是“治本”的关键举措。所谓“双盲”,即评标专家“盲抽”、技术标“盲评”。这意味着,专家在不知晓投标单位身份的情况下进行技术评审,而投标单位也无法提前预知评审专家名单,彻底切断了“看人下菜碟”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全国已实施“双盲”评审5.3万次,同比增长超过三成。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招投标流程的深刻变革。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信息隔离,不仅提升了评审的客观性,也倒逼专家回归专业本位——唯有依靠真实的专业判断,才能在评审中站得住脚。

此外,远程异地评标模式的推广,进一步打破了专家“圈子化”和“地域化”的局限。专家在本地即可参与外地项目的评审,既提高了评审效率,也削弱了地方保护主义和熟人社会的影响。过去那种“本地专家评本地项目、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关系,正在被制度和技术所瓦解。

科技加持:AI与大数据重塑监管逻辑

这场改革的另一大亮点,是数字化监管手段的广泛应用。文章提到,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开始应用于智能评标和围串标识别。通过分析投标文件的文本特征、报价规律、IP地址、设备指纹等数据,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异常行为,精准锁定围标串标嫌疑。

这种“数据驱动”的监管模式,使得违规行为无处遁形。以往靠人眼和经验难以发现的隐蔽串通,在AI面前可能暴露无遗。例如,多家投标文件使用相同模板、错别字一致、技术方案高度雷同等情况,都会被系统标记为高风险。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也增强了威慑力,让潜在的违规者“不敢为、不能为”。

生态重塑:民营企业中标率大幅提升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公平、开放、健康的市场环境。从数据上看,这场变革已初见成效。2025年1月至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6万家,同比增长11.9%,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高达76%。这一比例的显著提升,说明市场壁垒正在被打破,所有制歧视逐步消除。

过去,一些地方或国企项目存在“隐性门槛”,民营企业即便实力雄厚也难以中标。如今,随着评标过程的透明化和专家行为的规范化,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得以凭借技术和价格优势脱颖而出。这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阵痛与机遇:专家如何“重新学做人”?

当然,任何改革都会带来阵痛。对于那些长期依赖“关系”而非专业能力的评标专家而言,日子确实“不好过了”。他们可能面临被清理、被边缘化的风险。但对真正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专家来说,这反而是机遇。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专业能力将成为唯一通行证。

业内有观点调侃:“现在当评标专家得‘重新学做人’。”这句话既道出了角色转变的艰难,也揭示了职业操守的重要性。未来的评标专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严格遵守评审纪律,接受全过程留痕监督。他们的每一次打分、每一条意见,都可能成为被追溯和审查的依据。

刮骨疗毒,方能行稳致远

这场针对评标专家和招投标制度的全面改革,是一次深刻的“刮骨疗毒”。它不仅清除了行业积弊,更推动了市场机制的优化和营商环境的改善。虽然短期内可能引发部分群体的不适,但从长远看,这是行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透明化的必经之路。

唯有适应变化、提升专业、坚守底线,评标专家才能在新时代的招投标生态中赢得尊重与地位。而对于整个建筑行业而言,这股“清风正气”的到来,无疑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双盲”评审重塑招投标生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免费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