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安徽省持续推进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回头看”,确保年底完成配建目标,并大力整治屋面漏水、外墙脱落问题。同时,宣城市创新推行住宅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实现维修提速、群众安心、企业减负,为住房安全与民生保障提供“安徽方案”。
近日,安徽省在提升住宅小区居住品质和工程质量保障方面持续发力,取得阶段性成果。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消息,全省正组织对既有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情况开展“回头看”,确保2025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配建目标。
长期以来,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飞线充电”等问题困扰居民生活。为此,安徽省对全省1.46万个物业管理区域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停车位按电动自行车保有量100%设置,充电设施配建比例不低于30%。在用地审批方面,利用公共场地或原有自行车棚建设的项目,无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大幅简化流程。通过盘活小区零星地块、改造架空层等存量资源,截至2025年8月底,全省已累计新增充电端口14.48万个,有效缓解充电难题。
与此同时,针对屋面渗漏、外墙脱落等影响居民安全的“老大难”问题,安徽省组织街道、物业及第三方机构开展全覆盖排查,建立“一小区一档案”数据库,优先将问题严重的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截至8月底,全省已维修屋面漏水和外墙脱落面积达217.3万平方米。相关部门还将持续推进整治,健全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居民诉求及时处置。
在制度创新方面,安徽宣城市探索出一条可复制推广的住宅工程质量保障新路径——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责任保险。自2020年试点以来,宣城市构建“责任保险+过程管控”模式,实现居住类建筑工程全覆盖。该保险由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投保,保险期限与法定保修期一致,涵盖因维修造成的装潢、物品损失,切实保障业主权益。
科技赋能成为宣城模式的一大亮点。依托“智慧工地”平台,当地打造“码上修”系统,实现报修、受理、维修、回访全流程闭环管理。数据显示,平台平均受理时限仅0.3个工作日,普通维修5日内办结,应急抢修2小时内到场。同时,通过无人机对屋面、外墙进行“扫描体检”,推动质量监管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防控”。
这一创新举措也为企业减负增效。政策明确,投保工程质量责任保险的项目可不再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已为参保企业释放资金约2.57亿元,净释放1.84亿元,显著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截至目前,宣城市已有64个项目投保,总保费达7299.54万元,为30372户业主提供保障。累计完成维修9.5万次,服务1.8万户次,维保费用约3000万元。特别是在“保交楼”项目中,该保险机制有效化解了因企业破产或纠纷导致的维修难问题,相关质量投诉同比下降70%。
宣城市以住宅工程质量责任保险为纽带,既织密了民生保障网,也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宣城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