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9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上海市建设系统“质量月”活动的通知》(沪建质安〔2025〕430号),标志着本年度建设领域“质量月”活动全面启动。这一通知不仅是对国家“质量强国”战略的深入贯彻,更是上海聚焦“建设好房子”、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2025年9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上海市建设系统“质量月”活动的通知》(沪建质安〔2025〕430号),标志着本年度建设领域“质量月”活动全面启动。这一通知不仅是对国家“质量强国”战略的深入贯彻,更是上海聚焦“建设好房子”、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城市更新加速、居民对居住品质要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此次“质量月”活动聚焦工程品质提升,以系统化、精细化、前瞻性的治理思路,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活动主题鲜明:以品质提升回应民生关切
本次“质量月”活动以“提升工程品质,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既体现了行业发展的专业追求,也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市民对住房的需求已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对住宅的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渗漏、串味、隔声差等住宅质量通病,长期困扰着居民生活,影响居住体验。此次“质量月”活动直面这些“痛点”问题,将整治住宅工程质量易发问题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正是对民生关切的积极回应,展现了政府提升城市居住品质的决心。
二、七项重点任务:构建全链条、全周期质量管理体系
通知明确了七项重点活动内容,形成了一套覆盖设计、施工、管理、保险、监管等全过程的质量提升“组合拳”,体现出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先进理念。
强化源头设计管控。通知提出要提升住宅工程设计质量水平,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关键节点典型做法设计手册》等培训,强调设计在质量源头的引领作用。这一举措抓住了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许多质量问题源于设计缺陷或考虑不周,通过加强设计阶段的质量把关,能够有效预防后期施工和使用中的隐患,实现事半功倍的治理效果。
推广先进建造技术。活动鼓励开展质量培训交流,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开展优质工程和创新案例的观摩。这表明上海正积极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施工精度和效率,减少人为失误,从技术层面保障工程质量。、、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提升“好房子”建造水平的重要支撑。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工程质量保险的风险管理作用,稳步推进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制度。这一制度引入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TIS机构)在设计阶段就参与质量管控,通过市场化的监督机制,倒逼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提升质量意识,形成“政府监管+市场约束”的双重保障,是工程质量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活动要求开展勘察、设计、审图质量专项治理与执法检查,以及结构工程、住宅工程、基坑工程专项检查。这体现了政府“强监管”的决心,通过严格的执法检查,形成有效震慑,确保各项质量标准和规范落到实处,为建筑安全保驾护航。
三、突出系统治理: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转变
本次“质量月”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系统治理和全过程管理。例如,在整治住宅质量通病方面,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住宅工程设计、材料、施工及验收环节全链条管理和系统治理”,不再局限于施工环节的“事后修补”,而是向前延伸至设计、材料选择,向后覆盖到验收交付,构建了完整的质量责任链条。同时,通过推广质量管理标准化、数字化管理等手段,推动质量管理从经验化、粗放式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
此外,活动注重宣传、培训、交流等“软性”手段与检查、执法等“硬性”手段相结合。通过宣传《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提升全行业的质量意识;通过组织现场会、培训会等形式,促进先进经验的共享和传播,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展望:以“质量月”为契机,推动长效机制建设
“质量月”活动虽然为期一个月,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通知最后要求各区、各标杆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这为提炼经验、固化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契机。可以预见,此次活动积累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有望转化为常态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持续推动上海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2025年上海市建设系统“质量月”活动,以鲜明的主题、系统的部署、创新的举措,为提升城市建设和住房品质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它不仅是对当前质量问题的集中整治,更是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积极探索。通过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多方协同发力,上海正努力打造更多让市民安心、舒心、放心的“好房子”,不断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贡献坚实的“质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