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6月30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联合市规划资源局、市国动办、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等多个部门,正式印发《上海市建筑工程综合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沪住建规范联〔2025〕7号)。该办法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30年6月30日。
2025年6月30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联合市规划资源局、市国动办、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等多个部门,正式印发《上海市综合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沪住建规范联〔2025〕7号)。该办法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30年6月30日。这一新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上海在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旨在通过“一站式”服务模式提升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效率,减轻企业负担,加快项目投入使用进程。
一、改革核心:“一家牵头、并联审批”,实现“一站式验收”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涉及规划、消防、人防、绿化、卫生、交通等多个专业领域,企业需逐一跑部门、提交材料、等待审批,流程繁琐、耗时较长。此次发布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一家牵头、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一次发证、限时办结”的工作原则,彻底改变以往“多头跑、反复跑”的局面。
根据规定,建设单位只需通过“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在线提交申请,由综合验收管理部门统一受理后,组织各相关专业部门同步开展审查和现场验收。各部门在线反馈意见,最终由牵头部门汇总出具《综合竣工验收结果通知书》,真正实现“一个系统申报、一张通知确认”。
二、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协同高效的管理体系
《管理办法》进一步厘清了各级政府部门在综合竣工验收中的职责边界。市住建委作为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整体统筹;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具体承担统一受理与组织现场验收工作;各区建设管理部门及特定地区管委会则依据权限负责辖区内的验收服务。
同时,水务、绿化市容、国防动员等部门分别负责各自领域的专项验收事项,如、、等。这种“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了统一调度的高效性,又兼顾了专业领域的技术要求,有助于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
三、压缩办理时限,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为切实提高审批效率,《管理办法》对各项环节设定了明确的时间限制。一般建筑工程的综合竣工验收全流程控制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其中包括:
在线受理:3个工作日;
现场综合验收及出具意见:15个工作日;
出具结果通知书:2个工作日。
对于供水、排水、燃气等非独立占地的,办理时限进一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值得注意的是,若需补正材料或进行整改复验,所需时间不计入上述时限,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设计。
此外,办法还鼓励提前介入服务。针对技术复杂或规模较大的项目,建设单位可在正式申请前申请“提前现场查看服务”,相关部门须在2个工作日内响应,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提前发现问题、减少后期返工。
四、创新“附条件通过”机制,助力项目加速落地
《管理办法》的一大亮点是引入“附条件通过”制度。对于除规划和消防验收外的其他专业事项,若存在不影响公共安全的小瑕疵,建设单位可在收到整改意见后3个工作日内提交限期整改承诺书,申请“附条件通过”。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先行获得验收通过意见,待后续按期完成整改即可。
这一机制既坚守了安全底线,又体现了灵活务实的监管思路,特别有利于重大产业项目、公共服务设施等急需投入使用的工程尽早发挥效益。当然,为防止滥用承诺制,《办法》也强调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未兑现承诺的企业将记入诚信档案,并实施相应惩戒措施。
五、支持分期验收,满足多样化开发需求
考虑到部分大型项目分期建设的实际需要,《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项目实行分期验收。例如市、区重大工程、工业研发类项目以及商业办公项目,在满足安全和独立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对已完工的部分申请单独验收。
每期验收范围以施工许可证记载的单位工程为最小单元,规划和消防验收为必选项,其他事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分期验收的部分可提前装修或投入使用,但必须做好施工区与使用区的物理隔离,确保安全。此举将极大提升开发商的资金回笼速度和运营灵活性。
六、推动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审批新模式
整个综合竣工验收流程全面依托“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运行,实现网上申请、材料上传、在线反馈、电子发证的全流程数字化操作。这不仅提升了办事透明度,也便于全程留痕、动态监管。
附件中提供的标准化表格(如申请表、承诺书、结论单等)也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增强了政策的可执行性和规范性。
《上海市建筑工程综合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是一项集系统性、创新性与实操性于一体的改革举措。它不仅是落实《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重要体现,更是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生动实践。随着该办法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预计将显著缩短建设项目从完工到投用的周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