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广州发智能建造技术清单(2.0 版),三级分类引行业升级

广州发智能建造技术清单(2.0 版),三级分类引行业升级

更新时间:2025-10-04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2,568) 点赞(214)

【导读】2025年9月28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对外发布《广州市智能建造技术清单(2.0版)》(以下简称《技术清单》),这份以穗建筑〔2025〕1137号文印发的文件,不仅是对广州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总结,更以清晰的技术分级、明确的适用范围和开放的更新机制,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绘制了“路线图”。

2025年9月28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对外发布《广州市智能建造技术清单(2.0版)》(以下简称《技术清单》),这份以穗建筑〔2025〕1137号文印发的文件,不仅是对广州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总结,更以清晰的技术分级、明确的适用范围和开放的更新机制,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绘制了“路线图”。在“双碳”目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双重驱动下,这份清单的出台,标志着广州智能建造从“试点探索”迈向“系统推进”的关键转折。

政策背景:锚定试点目标,衔接国家导则

《技术清单》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层层递进、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回溯政策脉络,2023年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穗府办函〔2023〕13号),已为广州智能建造发展定下“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总基调。经过两年实践,广州在装配式建筑、

技术应用、建筑机器人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也面临“技术应用碎片化”“企业选型无依据”“创新技术难落地”等痛点。

与此同时,202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建办市〔2025〕14号),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框架。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广州需在国家导则基础上,结合本地产业特点与项目需求,形成更具操作性的技术指引——《技术清单》(2.0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既承接国家政策要求,又解决本地实践难题,实现“国家导向”与“地方实践”的精准衔接。

从时间节点看,《技术清单》的成文日期为2025年9月23日,发布日期为9月28日,短短5天内完成印发流程,既体现了广州推进智能建造的紧迫性,也反映出政策制定的高效性。这份文件由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导编制,经过“广泛调研收集”环节,充分吸纳了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方意见,确保技术清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核心内容解读:三大维度构建智能建造技术体系

《技术清单》虽未公开附件中的具体技术条目,但从通知正文的“适用范围”“应用要求”等内容来看,其核心逻辑是围绕“谁能用、怎么用、如何更新”三大问题,构建系统化的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管理体系。

适用范围:精准覆盖“主体+项目”,实现全链条赋能

《技术清单》明确了两类核心适用对象,形成“市场主体+建设项目”的双覆盖格局:

企业端:覆盖勘察设计、施工、

)生产、运维、建筑智能装备、建筑科技服务等全产业链企业。这意味着从项目前期的勘察设计,到中期的施工建造,再到后期的运维管理,每个环节的企业都能在清单中找到适配的技术方案。例如,勘察设计企业可参考BIM协同设计技术,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可对接智能生产线技术,运维企业可应用建筑设备物联网监测技术,实现“全链条赋能”。

项目端:明确适用于“广州市内建设工程项目”,既包括住宅、商业综合体等民用建筑,也涵盖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值得注意的是,通知特别提出“鼓励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积极参考使用”,这一表述虽为“鼓励”,但结合后续“评奖评优挂钩”的要求,未来市政项目大概率会逐步将技术清单应用纳入硬性指标,推动桥梁、隧道、管廊等大型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

这种“主体+项目”的双重覆盖,避免了技术清单“悬空”——既不让企业“找不到适用场景”,也不让项目“缺乏技术支撑”,形成了“企业应用技术项目落地技术行业提升水平”的正向循环。

技术分级:基础、标准、领先三级划分,适配不同需求《技术清单》的核心创新点之一,是将智能建造技术分为“基础级、标准级、领先级”三个等级,这种分级模式打破了以往技术清单“一刀切”的弊端,让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找到适配的技术路径:

基础级技术:定位为“智能建造领域较为基础的技术”,这类技术通常已具备成熟的应用场景和较低的应用成本,例如基础BIM建模技术、装配式建筑通用构件生产技术等。对于中小型企业或刚涉足智能建造的企业而言,基础级技术是“入门钥匙”,可帮助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从无到有”的智能化转型。

标准级技术:定义为“可优先选用的、较基础级更为前沿的技术”,这类技术已在部分重点项目中验证效果,具备规模化推广的条件,例如BIM协同管理平台、建筑机器人(如砌墙机器人、

)、智能监测系统等。对于有一定智能建造基础的企业或重点建设项目,标准级技术是“升级抓手”,可帮助企业实现“从有到优”的效率提升。

领先级技术:界定为“目前智能建造领域较为前沿与创新的领先技术”,这类技术可能仍处于试点验证阶段,但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例如

全生命周期应用、驱动的智能施工方案优化、零碳建筑技术体系等。对于大型龙头企业或标杆性项目,领先级技术是“创新引擎”,可帮助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从优到强”的突破。

三级技术划分的背后,是广州对智能建造“梯度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既不要求所有企业“一步到位”采用领先技术,也不满足于仅推广基础技术,而是通过分级引导,让技术应用与企业能力、项目需求相匹配,避免资源浪费或技术脱节。

应用与更新:激励与反馈结合,保持技术清单活力

为确保《技术清单》落地见效,通知提出了“激励机制”与“动态更新机制”双重保障措施:

激励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在工程和企业评奖评优时,将《技术清单》应用情况作为评选条件。这一措施看似“软性”,实则影响深远。在建筑行业,评奖评优(如“鲁班奖”“詹天佑奖”、地方优质工程奖等)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将技术清单应用与评奖挂钩,相当于为企业应用智能建造技术提供了“市场激励”,倒逼企业主动投入技术升级。例如,一个项目若应用了标准级或领先级技术,在申报优质工程奖时可能获得加分,这将极大提升企业的应用积极性。

动态更新机制:明确“各单位如应用了清单中未列举的智能建造技术,或对清单内容有疑问,可向市住建局联系反馈,住建局评估后将适时更新清单”。这一机制让《技术清单》摆脱了“一经发布就过时”的困境,成为“活的清单”。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快速迭代,新的技术会不断涌现,通过企业反馈政府评估清单更新的流程,可确保清单始终跟上技术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创新技术提供了“落地通道”——企业研发的新技术若经评估符合要求,可纳入清单,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此外,通知还公布了联系人(熊科)及联系方式(83124690),为企业反馈问题、沟通技术提供了明确的对接渠道,体现了政策执行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行业影响:为广州智能建造注入“加速度”

《技术清单》(2.0版)的发布,将从多个维度为广州建筑行业带来深远影响,推动智能建造从“单个试点”向“行业生态”转变。

对企业:明确技术路径,降低转型成本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以往涉足智能建造往往面临“不知道选什么技术”“担心技术不成熟”“投入回报不确定”等顾虑。《技术清单》通过分级分类,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菜单”——中小型企业可从基础级技术入手,逐步积累经验;大型企业可聚焦标准级、领先级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清单的权威性也为企业技术选型提供了“定心丸”,减少了因技术选择失误导致的成本浪费。

以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为例,基础级技术可能包括标准化构件模具设计技术,标准级技术可能包括构件智能生产线(集成自动化浇筑、养护、检测功能),领先级技术可能包括基于数字孪生的构件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系统。企业可根据自身产能、资金实力、项目需求,选择适配的技术进行升级,避免盲目投入。

对项目:提升建设质量与效率,助力“双碳”目标

对于广州市内建设项目而言,《技术清单》的应用将直接推动项目实现“质量提升、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碳排放减少”。例如,应用BIM协同管理平台(标准级技术)可减少设计变更和施工返工,将项目工期缩短10%20%;应用建筑机器人(标准级技术)可提高施工精度,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减少施工现场扬尘、噪音污染;应用零碳建筑技术体系(领先级技术)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30%以上,助力广州实现“双碳”目标。

特别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技术清单》的推广应用将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在桥梁建设中应用智能监测技术(标准级技术),可实时监测桥梁结构安全状态,提前预警风险;在地下管廊建设中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领先级技术),可实现管廊设备的智能运维,降低运维成本。

对行业: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智能建造“广州样板”

从行业层面看,《技术清单》的发布将加速广州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一方面,清单的推广应用将带动建筑智能装备、建筑软件、物联网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另一方面,通过动态更新机制,广州可汇聚企业创新技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技术方案,为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提供“广州经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智能建造的发展还将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大湾区建筑产业协同升级。例如,广州企业研发的领先级技术,可通过产业链合作推广到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的项目中,形成“技术研发在广州、应用推广在湾区”的格局,提升大湾区建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未来展望:从“技术清单”到“产业生态”的跨越

《技术清单》(2.0版)的发布,只是广州智能建造发展的“新起点”。未来,随着清单的落地实施和动态更新,广州智能建造有望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技术应用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当前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多集中在某个环节(如设计阶段BIM应用、施工阶段机器人应用),未来通过清单引导,企业将逐步实现“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技术集成,例如数字孪生技术与BIM、物联网、AI技术的融合应用,形成“全链条智能化”体系。

二是产业生态从“企业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清单的动态更新机制将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提出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政府提供平台支持,最终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施工现场。

三是标准体系从“地方清单”到“行业标杆”。随着广州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技术清单》(2.0版)中的部分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望上升为地方标准甚至行业标准,为全国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广州素材”,进一步巩固广州在智能建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广州市智能建造技术清单(2.0版)》的发布,不仅是一份技术指引文件,更是广州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宣言书”。从基础级技术的“普及”,到标准级技术的“推广”,再到领先级技术的“突破”,这份清单以分级分类的思路,为不同主体提供了适配的发展路径;以激励与更新结合的机制,确保了技术应用的活力与可持续性。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广州通过这份清单,正将智能建造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试点经验”转化为“行业生态”。未来,随着清单的落地实施,广州有望打造出智能建造的“标杆项目”“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为全国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方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