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2025 建筑业:三关键词引领,政策与地方实践共推转型

2025 建筑业:三关键词引领,政策与地方实践共推转型

更新时间:2025-10-04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1,448) 点赞(52)

【导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发布,为建筑业未来发展划定了清晰航向。这份统筹国家经济与战略布局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总结了2024年建筑业的发展成果与挑战,更以“存量提质、新兴多元、战略协同”三大关键词,勾勒出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发布,为建筑业未来发展划定了清晰航向。这份统筹国家经济与战略布局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总结了2024年建筑业的发展成果与挑战,更以“存量提质、新兴多元、战略协同”三大关键词,勾勒出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从中央政策导向到地方具体落地,从宏观经济支撑到企业机遇释放,建筑业正迎来一场关乎质量、技术与协同的深刻变革。

一、2024年建筑业回顾:成绩与挑战并存,为转型奠定基础

2024年是建筑业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宏观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推动下,行业在经济贡献、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也面临外部环境与内部发展的双重压力。

从宏观经济与政策支撑来看,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34.9万亿元,增长5%,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政策层面,6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有效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审议、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如下调房贷利率与首付比例,减少居民存量房贷利息年支出约1500亿元),为建筑业营造了更公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两重”(重大战略、重大项目)与“两新”(新型城镇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7%,城市更新成为重点任务;“三北”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成效同样显著,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40%,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亿千瓦,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持续推进,为建筑业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与市场支撑。

新兴产业的崛起更成为行业亮点。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领域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左右,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不断加深,为“建筑+科技”的多元化发展打开空间。此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海外工程市场稳步拓展。

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贸易与科技领域受冲击,制约了海外工程与高端技术合作;基层财政困难、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影响企业现金流与投资信心;民生领域短板(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也对建筑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过,“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机遇”,这些挑战恰恰成为2025年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二、2025年建筑业展望:三大关键词引领,多领域协同发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存量提质、新兴多元、战略协同”三大关键词,为建筑业发展定下核心基调,从宏观政策、城市更新、绿色低碳、新兴产业等多个维度,明确了全年发展重点。

(一)宏观政策:加力资金支持,破解发展痛点

2025年宏观政策的核心在于“稳投资、防风险、促公平”。资金支持力度显著加大,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000亿元,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增量达2.9万亿元。专项债券重点投向三大领域:一是投资建设,聚焦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科技、民生等薄弱领域;二是土地收储与存量商品房收购,助力房地产市场“去库存”;三是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直接缓解建筑企业现金流压力。

同时,政策着力破解行业“内卷”与地方保护问题。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市场分割,改革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机制,构建统一信用修复制度,为民营、小微企业营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从源头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为建筑业长期稳定发展扫清障碍。

(二)城市更新: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打造“好房子”

“存量提质”的核心落地场景是城市更新。2025年将加力实施城中村与危旧房改造,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同时加快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的协同管理。与以往不同,今年的城市更新更强调“品质升级”,不仅要完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还要配套无障碍适老化设施,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实现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转变。

这一方向与“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行业趋势高度契合。随着城镇化进入中后期,传统“大拆大建”的模式已不可持续,城市更新成为挖掘存量价值、提升城市功能的关键。例如,北京将完成3800万平方米建筑智能化供热改造,上海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重庆实施“城市片区更新攻坚行动”,各地均以“绣花功夫”推进存量资产盘活与品质提升。

(三)绿色低碳与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拓展发展边界

绿色低碳与新兴产业是2025年建筑业“新兴多元”的核心抓手。在绿色低碳领域,报告提出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新增长点;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与海上风电建设,推进煤电低碳化改造。这些政策不仅推动建筑业本身的绿色转型(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标准),还为“建筑+能源”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机遇,例如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新型储能项目。

新兴产业方面,2025年将重点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些产业与建筑业的结合,将催生“建筑+科技”的新业态——例如,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如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低空经济配套基础设施(如直升机起降点)、智能建造与机器人应用(如人形机器人参与施工),为建筑业拓展全新发展边界。

(四)战略协同:锚定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实现双向发力

“战略协同”强调建筑业与国家战略、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在国家战略层面,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雄安新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等重大战略落地;在区域协同上,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辐射作用,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等区域战略。

民生领域则聚焦“补短板”,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与“小而美”民生项目。例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做好西藏定日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乡村振兴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公路改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这种“国家战略+民生需求”的协同,让建筑业既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又贴近民众生活需求,实现“国之大者”与“民之小事”的有机统一。

三、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信号:账款、资金、市场三重利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建筑施工企业释放了三大积极信号,直接缓解企业痛点,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账款拖欠问题加速解决。4.4万亿元专项债券明确用于“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央企国企带头清欠,对中小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这一政策直击建筑企业“现金流焦虑”,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将有效改善行业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投资信心。

二是项目资金与领域明确。专项债券与政府债务资金重点投向交通、能源、水利、科技、民生等领域,同时“两重”建设将支持1465个重大项目(如西部陆海新通道、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项目储备与资金保障。此外,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与社会民生项目,为民营建筑企业打开了更大市场空间。

三是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带来连锁利好。专项债券用于“土地收储与收购存量商品房”,将缓解房企库存压力与现金流紧张,进而推动停工项目复工、新建项目落地。对建筑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房地产相关施工需求将逐步恢复,回款周期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稳定性增强。

四、地方实践:31省市差异化落地,绘就区域发展图景

随着31省市相继发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建筑业发展的“地方蓝图”逐步清晰。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战略,在城市更新、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等领域制定了差异化目标,形成“全国一盘棋、区域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在东部沿海地区,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聚焦“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北京将绿色企业比例提升至30%以上,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上海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与19号线、南枫线等轨道交通项目,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旧里改造;广东安排1500个省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推广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

中西部地区则侧重“补短板”与“区域协同”。四川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4000个以上、城市危旧房3万套;河南实施10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万亿元,推动房地产“以旧换新”;云南、贵州聚焦乡村振兴与房地产去库存,云南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贵州启动城中村改造3万户、实施存量安置房三年清零攻坚。

东北地区与边疆省份以“基础设施升级”与“安全韧性”为重点。辽宁推进300个省级重大项目、6000个亿元以上项目,改造老旧小区500个;黑龙江改造排水、供水、供热管网2000公里以上,加强边境地区城镇化建设;西藏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实现县城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加快供暖供氧工程。

此外,绿色低碳成为各地共同目标。浙江更新改造住宅老旧电梯1.5万台,安徽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青海培育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30%以上),内蒙古推动2.0版零碳园区建设,各地通过差异化举措,共同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

五、建筑业迈向“质量型、创新型、协同型”新发展阶段

2025年,建筑业正告别“增量扩张”的传统模式,迈向“存量提质、新兴多元、战略协同”的新发展阶段。从中央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差异化落地,从资金支持的加力加码到新兴产业的跨界融合,行业发展的逻辑已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共赢”。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把握“三大关键词”是破局关键:在存量市场中挖掘品质价值,在新兴领域中寻找跨界机遇,在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中找准定位。未来,能够主动拥抱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积极参与城市更新、新兴产业、乡村振兴的企业,将在行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2025年的建筑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压舱石”,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者”。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将以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