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用地保障,已建成674个口袋公园。省会贵阳市作为典范,建成225个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通过居民议事、志愿者参与等共治共享模式,将城市边角地、卫生死角改造为群众身边的“幸福园”,日均服务超20万人次,显著提升了城市品质与居民幸福感。
近年来,贵州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口袋公园”建设作为提升城市活力、打造宜居家园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性规划与精细化实施,一个个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口袋公园”,正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小确幸”,为城市“兜”起满满的幸福感。
省级统筹,绘就城市绿色蓝图
为推动“口袋公园”建设落地见效,贵州省从顶层设计入手,多措并举提供坚实保障。在政策层面,先后出台《贵州省小微公园(口袋公园)设计与建设管理标准》等一系列文件,为各地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在资金方面,自2022年起,省级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建改建“口袋公园”146个。同时,强化用地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原则,确保公园绿地建设用地。截至2024年底,全省“口袋公园”数量已达674个,一张覆盖城乡的绿色幸福网正在织就。
贵阳实践,小空间里的大作为
在省级政策的推动下,贵阳市的“口袋公园”建设成效尤为显著。目前,全市已建成225个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92%,日均服务市民超20万人次。
这些公园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在南明区“憶园”,原本普通的绿化带变成了生机盎然的休闲空间,成为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在修文县,曾经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的“团鱼湾”卫生死角,经过街道党员突击队的义务劳动和精心改造,如今已成为配备健身器材的滨河绿地,居民杨文勇老人感叹:“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我们经常来这里健身休闲。”
共建共治,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贵阳市在“口袋公园”的建设中,尤为注重倾听民意、汇聚民力。每个公园建设前都会召开居民议事会,在观山湖区“杏坛公园”的设计中,居民提出的58条建议里有21条被采纳,真正实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
此外,一种“共谋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正在形成。在观山湖区“绣球园”,辖区单位的党员、团员组成养护志愿服务队,精心呵护着这片绣球花海;在“乔松园”,大学生志愿者“红马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充满活力的社区力量,让公园的管理和维护更具温度和持续性。
展望未来,打造更高品质生活空间
从充满诗意的“雨巷”网红打卡地,到服务社区的亲子活动乐园,贵阳的“口袋公园”不仅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更融入了文化、体育、科普等多元功能。下一步,贵州省将继续结合城市更新,梳理城区存量空间,优化公园绿地布局。贵阳市也计划再建5个口袋公园,重点填补老城区绿化盲区,逐步将口袋公园“连点成线”,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为城市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生态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向更加绿色、健康、人文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