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10月1日,广东省工程造价协会正式发布《广东省造价咨询行业景气指数分析报告(2025年9月)》。这份报告作为行业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为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决策者以及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权威、客观的数据支持和趋势判断。
2025年10月1日,广东省工程造价协会正式发布《广东省造价咨询行业景气指数分析报告(2025年9月)》。这份报告作为行业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为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决策者以及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权威、客观的数据支持和趋势判断。报告显示,2025年9月,广东省造价咨询行业景气指数为91.24,虽环比微幅上涨1.97点,但仍持续在100的景气临界点以下运行,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表明行业整体仍处于收缩态势,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提振。
一、景气指数持续低迷,行业整体承压运行
根据报告,9月份广东省造价咨询行业景气指数为91.24,较8月份的93.21(根据环比上涨1.97点倒推)略有回升,但这一回升并未改变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根本格局。按照广东省工程造价协会设定的景气指数标准,100为景气临界点,指数低于100即表明行业处于不景气状态。91.24的指数值位于(100,90]的“微弱不景气”区间,意味着行业整体运行态势偏弱,市场需求不足,业务拓展面临较大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行业景气指数连续多月在临界点以下徘徊。尽管9月指数出现环比上涨,但这种上涨更多是技术性反弹或短期波动,而非趋势性反转。报告明确指出,“指数在临界点以下徘徊,仍处于微弱不景气,表明造价咨询市场延续收缩态势”。这一判断揭示了当前行业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在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均受到抑制,直接导致对造价咨询服务的需求减弱。许多中小型造价咨询企业订单减少,业务量下滑,经营压力持续加大。
二、新订单指数下滑,市场需求疲软成主因
深入分析景气指数的构成,可以发现行业困境的根源所在。报告指出,构成行业景气指数的两个关键分类指数呈现出分化走势。其中,新订单指数为95.72,环比下跌0.56点,且同样低于100的临界值。新订单指数是反映市场需求的先行指标,其持续下跌直接说明了当前市场有效需求的萎缩。
新订单的减少,意味着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业务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到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造成新订单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观层面,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意愿均有所减弱,新开工项目数量减少;房地产行业作为造价咨询业务的传统重要来源,近年来持续处于调整期,开发投资大幅下降,导致相关咨询业务锐减;部分存量项目因资金问题出现缓建、停建,也影响了全过程咨询、结算审核等后续服务的需求。因此,新订单指数的疲软,是行业整体景气度低迷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企业最担忧的核心问题。
三、从业人员指数逆势上扬,释放行业结构性调整信号
与新订单指数的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业人员指数达到99.34,环比上涨0.24点。这一数据虽然也未突破100,但已非常接近景气临界点,显示出行业在人员配置方面出现了积极变化。
从业人员指数的上升,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方面,它可能反映出部分企业正在为未来市场复苏做准备,通过吸纳人才、优化团队结构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数字化、信息化浪潮下,(建筑信息模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工程造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企业对具备复合型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增加,因此主动招聘相关人才,以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揭示了行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在市场总量收缩的背景下,行业集中度可能正在提升。一些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品牌信誉好的大型或中型咨询企业,凭借其综合优势,可能在竞争中逆势扩张,吸纳了从经营困难的小企业流出的人才,从而实现了从业人员数量的净增长。这表明,尽管行业整体不景气,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正在发挥作用,资源正向更高效的企业集中。
四、后市展望偏谨慎,转型升级成破局关键
对于未来市场走势,报告给出了相对谨慎的判断:“本月造价咨询行业总体维持弱势运行,企业预期未改善,综上所述,预计10月份行业景气指数将偏弱运行。”这一预测基于当前市场需求疲软、企业信心不足的现实,预示着行业短期内难以实现强劲反弹。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转型升级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企业应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从传统的施工图预算、结算审核,向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投融资咨询、造价管控、城市更新项目咨询等高附加值业务延伸。其次,大力拥抱数字化转型,利用BIM、、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降低运营成本,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最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同时掌握信息化工具的复合型人才。
2025年9月广东省造价咨询行业景气指数报告揭示了行业在“微弱不景气”区间内运行的现实。市场需求不足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从业人员指数的逆势上扬则暗示了行业内部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面对偏弱的后市预期,企业唯有主动求变,通过业务创新、技术升级和人才优化,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