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10月11日,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市财政局正式发布《关于东莞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有关事项的通知》(东住建规〔2025〕6号),标志着东莞在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2025年10月11日,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市财政局正式发布《关于东莞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有关事项的通知》(东住建规〔2025〕6号),标志着东莞在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该政策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全面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体系,通过统一规划、统筹资金、规范流程,进一步优化加梯工作路径,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解决居民“上下楼难”问题。本文将对该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梳理其核心内容与深远意义。
一、政策背景:从分散推进到系统整合
近年来,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居民对居住舒适度要求的提高,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民生工程。东莞此前已出台《东莞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管理办法(修订)》等文件,推动了一批加梯项目落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项目零散、审批繁琐、资金来源不一、财政补贴发放周期长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推进效率。
此次新政策的出台,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痛点。文件明确提出,将加装电梯“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一并实施”,实现了从“单个项目推进”向“系统化、规模化改造”的转变。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整合资源、统一标准,还能借助老旧小区改造的整体设计,优化管线迁移、绿化调整、道路修复等配套工程,避免重复施工,降低综合成本。
二、两类项目分类管理,明确补助政策衔接
新政对2025年3月25日前后通过联合审查的加梯项目进行了清晰划分,体现了“尊重历史、平稳过渡”的原则。
1.存量项目:设置“补办窗口期”
针对2025年3月25日之前已通过联合审查并建成投入使用的加梯项目,政府设立了专项补助“窗口期”。凡符合条件(建成10年以上、6层及以上、多业主无电梯住宅)的项目,每台电梯可获得不少于10万元的财政补助,其中市级财政承担5万元,属地镇街(园区)财政承担不少于5万元。这笔资金将纳入2026年度预算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明确要求此类项目必须在2026年内申请补助,逾期将不再受理。这一规定既是对已完成项目的肯定与激励,也促使相关业主和单位尽快完成验收与申报,确保财政资金及时兑现。
2.新增项目:全面纳入改造计划
对于2025年3月25日之后通过审查的新项目,将不再单独列支补助资金,而是统一由属地电梯办申报纳入全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使用改造专项资金进行补助。这意味着今后的加梯项目将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享受更加系统化的资金支持和管理服务。
三、补助标准统一,资金分担机制清晰
新政明确了财政补助的适用范围和标准,增强了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补助范围:限定为2000年底前建成、6层及以上、具有合法权属的多业主无电梯住宅。这一门槛既聚焦于真正需要改造的老旧住宅,也符合国家对“老旧小区”认定的基本标准。
补助金额:每台电梯定额补助10万元,资金来源优先使用上级财政资金,不足部分由市、镇(园区)按3:7比例分担。这一分担机制既体现了市级财政的引导作用,也压实了属地政府的责任,有利于调动基层积极性。
此外,政策允许镇街在特定情况下提高补助标准,但需按程序报批,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四、优化申拨流程,鼓励“电梯托管管家”服务
在资金申拨环节,新政进一步简化流程、明确责任主体。
申请人可由业主代表或提供“电梯托管管家”服务的电梯企业担任。政策特别鼓励由专业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代为办理建设申请、施工安装、维保及资金申领等全流程事务。这一创新模式有助于解决业主组织难、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升项目执行效率和后期运维质量。
申拨流程包括申请、公示、审核、发放四个环节,其中公示期为7天,保障了业主的知情权和异议权。资金最终由镇街财政统筹发放至全体业主指定账户,确保专款专用、公开透明。
五、强化监管,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为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或套取,政策强调要加强监督管理。属地电梯办和财政分局须对补助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做到“专款专用”。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这一“零容忍”态度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六、政策展望:推动城市更新提质增效
此次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对既有住宅加梯工作的升级,更是东莞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体现。通过将加梯项目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大盘子,东莞正逐步构建起“规划统筹、资金整合、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的城市更新新模式。
未来,随着更多加梯项目落地,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将显著改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出行便利度将大幅提升,社区活力也将随之增强。可以预见,这一政策将成为东莞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
总之,东莞此次出台的加装电梯新政,既回应了民生关切,又体现了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更多市民将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真正实现“上下无忧,幸福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