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防撞条是能吸收、分散撞击力的防护构件,可避免或减轻人员碰撞伤害及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因碰撞受损。它具备弹性、韧性与强度,撞击时借自身形变缓冲冲击力,是安全防护体系重要部分,广泛用于建筑走廊、地下车库立柱等场景,保障人员与设施安全。
是能吸收、分散撞击力的防护构件,可避免或减轻人员碰撞伤害及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因碰撞受损。它具备弹性、韧性与强度,撞击时借自身形变缓冲冲击力,是安全防护体系重要部分,广泛用于建筑走廊、地下车库立柱等场景,保障人员与设施安全。
一、防撞条的核心定义与主要应用场景
在工程建设领域,防撞条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吸收、分散撞击力,避免或减轻人员碰撞伤害以及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设施因碰撞造成损坏的防护构件。它通常具备一定的弹性、韧性和强度,能够在撞击发生时通过自身的形变来缓冲冲击力,从而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是工程建设中安全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应用场景来看,防撞条的身影遍布工程建设的多个领域和特定部位。在民用建筑工程中,建筑走廊是人员通行较为密集的区域,尤其是在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场所,老人、儿童或行动不便者较多,走廊两侧的墙体、墙角以及走廊内的消防栓、配电箱等设施,都容易与行人发生碰撞,因此这些部位会安装防撞条,降低碰撞伤害风险。
地下车库是车辆频繁出入和停放的地方,立柱是地下车库的重要承重结构,车辆在行驶或停放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撞到立柱,不仅会对车辆造成损坏,还可能影响立柱的承重性能,威胁地下车库的结构安全。所以地下车库的立柱上会安装防撞条,通过防撞条的缓冲作用,减轻车辆撞击对柱子和车辆本身的损害。
此外,在工业厂房中,一些大型设备周围、运输通道两侧的墙体或固定设施,也会根据实际需求安装防撞条,防止搬运设备或货物时与这些设施发生碰撞,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厂房设施的完好。在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自动扶梯的扶手下方、货架的边角等部位,同样会安装防撞条,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的购物环境。
二、工程建设中防撞条的材料分类及性能差异
工程建设中常用的防撞条材料主要分为类、塑料类、金属类以及复合型材料四类,不同材料的防撞条在抗压强度、耐候性和安装适应性上存在显著差异,适用于不同的工程场景和使用需求。
(一)橡胶类防撞条
橡胶类防撞条以天然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等为主要原料,具有出色的弹性和韧性。在抗压强度方面,橡胶类防撞条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撞击压力,撞击后能快速恢复原状,有效缓冲冲击力,对于减轻人员碰撞伤害和轻微设备碰撞损坏效果显著。
耐候性上,普通天然橡胶防撞条在长期暴露于阳光、雨水、高低温等自然环境下,容易出现老化、开裂、变硬等问题,使用寿命相对较短;而丁腈橡胶、氯丁橡胶等合成橡胶制成的防撞条,经过特殊的配方改良,具备较好的耐候性,能够抵抗紫外线、臭氧、高低温的侵蚀,在室外或恶劣环境下使用时,使用寿命比普通天然橡胶防撞条更长。
安装适应性方面,橡胶类防撞条质地柔软,重量较轻,可通过粘接、螺栓固定等多种方式安装,对于不规则的安装表面也有较好的贴合性,适用于建筑走廊墙面、墙角、地下车库立柱等多种部位的防护。
(二)塑料类防撞条
塑料类防撞条主要采用(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塑料材料制成。在抗压强度上,塑料类防撞条的抗压性能因材质不同有所差异,聚乙烯和聚丙烯防撞条抗压强度相对较低,适用于撞击力较小的场景,如商场货架边角防护;而聚氯乙烯防撞条经过增强处理后,抗压强度有所提升,可用于一些中等撞击力的防护部位,如工业厂房内轻型设备周围。
耐候性方面,塑料类防撞条普遍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够抵抗一般的化学物质侵蚀,但在耐高低温性能上表现不一。聚乙烯防撞条在低温环境下易变脆,抗冲击性能下降;聚氯乙烯防撞条在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出现软化现象,影响防护效果。不过,经过改性处理的塑料防撞条,如添加抗紫外线剂、抗老化剂等,其耐候性会得到明显改善,可在室外短期使用。
安装适应性上,塑料类防撞条可通过注塑、挤出等工艺制成不同的形状和尺寸,安装方式多为粘接或卡扣式固定,安装便捷,成本相对较低,广泛应用于对防护要求不高、撞击力较小的工程场景。
(三)金属类防撞条
金属类防撞条通常采用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加工而成,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和刚性。在受到强烈撞击时,金属类防撞条不易发生形变,能够有效抵御较大的撞击力,保护背后的建筑物或设备结构不受损坏,适用于地下车库车辆频繁撞击的立柱、工业厂房内重型设备周围等对防撞强度要求极高的场景。
耐候性方面,不锈钢防撞条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耐候性,在潮湿、酸碱等恶劣环境下不易生锈,使用寿命长;铝合金防撞条表面通常会进行阳极氧化、喷涂等处理,以增强其耐候性和耐腐蚀性,虽然耐候性略逊于不锈钢防撞条,但在一般的室内外环境中也能长期稳定使用。
安装适应性上,金属类防撞条重量相对较重,安装时通常需要采用螺栓固定或焊接的方式,对安装表面的平整度和强度要求较高,不适用于质地较软或不规则的安装部位,安装过程相对复杂,成本也较高。
(四)复合型材料防撞条
复合型材料防撞条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如橡胶 - 塑料复合、橡胶 - 金属复合等。这种防撞条结合了不同材料的优点,在性能上实现了互补。例如,橡胶 - 金属复合防撞条,以金属材料作为骨架,保证了防撞条的整体抗压强度和刚性,外层包裹橡胶材料,又具备了良好的弹性和缓冲性能,既能抵御较大撞击力,又能减轻撞击对人员或车辆的伤害。
在耐候性方面,复合型材料防撞条可根据使用环境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组合和表面处理工艺,使其具备较好的耐候性、耐腐蚀性和抗老化性能,适用于多种复杂环境。
安装适应性上,复合型材料防撞条的安装方式取决于其具体的材料构成和结构设计,部分产品可采用粘接与螺栓固定相结合的方式,兼顾了安装的便捷性和稳定性,适用范围较广,可满足不同工程场景的多样化防护需求。
三、不同工程部位防撞条的施工流程和固定方式规范要求
针对建筑走廊、地下车库立柱等不同工程部位,防撞条的施工流程和固定方式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才能确保防撞条发挥良好的防护作用。
(一)建筑走廊防撞条的施工流程和固定方式
1. 施工流程
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清理建筑走廊待安装防撞条部位的墙面或墙角,去除表面的灰尘、油污、浮灰等杂物,确保安装表面平整、干燥、清洁。若墙面存在凸起、凹陷等不平整情况,需要先进行修补处理,使用水泥砂浆或将墙面找平,待修补材料完全干燥固化后,再进行后续施工。
进行测量放线。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防撞条的安装高度和位置,使用水平仪、卷尺等测量工具在墙面上弹出清晰的安装控制线,确保防撞条安装后高度一致、线条平直,符合工程美观和使用要求。
进行防撞条的裁剪。根据测量好的尺寸,使用专用的切割工具对防撞条进行裁剪,裁剪过程中要保证切口平整、无毛刺,长度与安装部位的尺寸相匹配,避免出现长短不一的情况。
进行防撞条的安装和固定。将裁剪好的防撞条按照安装控制线的位置进行摆放,调整好位置后,采用合适的固定方式将其固定在墙面上。安装完成后,对防撞条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松动、偏移、翘边等问题,若有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修复。
2. 固定方式规范要求
建筑走廊防撞条常用的固定方式为粘接固定。所使用的胶粘剂需符合工程质量标准,具有较强的粘结强度和耐久性,且应具备一定的弹性,以适应防撞条在受到撞击后的形变。在涂抹胶粘剂时,要均匀涂抹在防撞条的背面或安装墙面的对应位置,涂抹厚度要适中,避免胶粘剂过多溢出造成污染,或过少影响粘结强度。
对于一些尺寸较大、重量较重的防撞条,除了采用粘接固定外,还需辅助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以增强固定的稳定性。螺栓的材质和规格应根据防撞条的重量和安装部位的墙体材质进行选择,确保螺栓能够牢固地固定在墙体上。螺栓的间距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一般不宜过大,以保证防撞条受力均匀,避免因局部受力过大导致防撞条脱落。
(二)地下车库立柱防撞条的施工流程和固定方式
1. 施工流程
地下车库立柱防撞条施工前,同样需要对立柱表面进行清理,去除立柱表面的灰尘、油污、水泥浮浆等杂质,若立柱表面存在蜂窝、麻面等缺陷,需使用修补材料进行修补,确保立柱表面平整、坚实。
接下来进行测量定位。根据设计方案,确定防撞条在立柱上的安装高度范围和环绕周长,使用卷尺、墨斗等工具在立柱表面弹出安装基准线,保证防撞条安装位置准确,环绕立柱一周后接缝处平整、对齐。
然后根据立柱的周长和防撞条的规格,对防撞条进行裁剪或拼接。若防撞条需要拼接,拼接处应采用专用的连接件或焊接(针对金属类防撞条)方式进行处理,确保拼接牢固,无明显缝隙,不影响防撞条的整体防护性能。
最后进行防撞条的安装固定。安装过程中,要确保防撞条与立柱表面紧密贴合,固定完成后,检查防撞条的安装牢固性、位置准确性以及拼接处的质量,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固定方式规范要求
地下车库立柱防撞条因需要承受车辆撞击的较大力量,固定方式要求更为严格。对于橡胶类和塑料类防撞条,通常采用高强度胶粘剂与膨胀螺栓组合固定的方式。先在防撞条上预留螺栓孔,然后在立柱上按照螺栓孔的位置钻孔,植入膨胀螺栓,将防撞条贴合在立柱上,通过螺栓将其固定,同时在防撞条与立柱之间涂抹胶粘剂,进一步增强粘结强度,防止防撞条在撞击时发生位移或脱落。
对于金属类防撞条,一般采用焊接固定或螺栓固定的方式。若采用焊接固定,焊接点应均匀分布,焊接强度需符合设计要求,焊接完成后要对焊接部位进行防腐处理,如涂刷,防止金属防撞条生锈腐蚀;若采用螺栓固定,螺栓的数量和规格应根据防撞条的尺寸和预计承受的撞击力确定,螺栓应拧紧,确保防撞条与立柱之间无松动。
四、防撞条安装完成后的验收标准与安全使用判断
工程建设项目中,防撞条安装完成后的验收工作至关重要,验收标准包含多个核心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和评估,能够判断防撞条是否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一)外观质量验收标准
防撞条的外观质量是验收的基础指标。首先,防撞条的表面应平整、光滑,无明显的划痕、凹陷、气泡、裂纹、变形等缺陷,颜色应均匀一致,无明显的色差,符合设计规定的颜色要求。对于拼接安装的防撞条,拼接处应平整、严密,无明显的缝隙和错位,拼接痕迹不影响整体美观。
其次,防撞条的安装位置应准确,符合设计要求的高度和范围,线条应平直、流畅,无明显的弯曲、偏移现象。在建筑走廊中,同一走廊内的防撞条应保持高度一致,与墙面或墙角贴合紧密,无翘边、空鼓情况;在地下车库立柱上,防撞条应环绕立柱一周,位置居中,无倾斜、偏移,与立柱表面贴合良好。
(二)固定牢固性验收标准
固定牢固性是确保防撞条发挥防护作用的关键指标。验收时,可采用手动推拉、敲击等方式对防撞条进行检查,防撞条应无明显的松动、位移现象。对于采用螺栓固定的防撞条,需检查螺栓是否拧紧,螺栓头部无损坏,螺栓与防撞条、安装基体之间无间隙。
对于粘接固定的防撞条,可通过检查粘结面的粘结情况来判断固定牢固性,粘结面应无脱胶、空鼓现象,用刀片沿粘结面轻微划动,胶粘剂应无明显脱落,确保防撞条在受到撞击时不会因固定不牢固而脱落。对于金属类防撞条的焊接部位,需检查焊接点是否饱满、无虚焊、漏焊现象,焊接强度符合要求,可采用专业的检测工具对焊接强度进行抽样检测。
(三)尺寸偏差验收标准
防撞条的尺寸偏差应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验收时,使用卷尺、卡尺等测量工具,对防撞条的长度、宽度、厚度以及安装后的高度、间距等尺寸进行测量。例如,建筑走廊防撞条的长度应与安装部位的实际长度相符,偏差不得超过 ±5mm;防撞条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偏差不得超过 ±0.5mm;地下车库立柱防撞条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偏差不得超过 ±10mm,环绕立柱的周长偏差应控制在 ±3mm 以内。
若尺寸偏差超出设计允许范围,会影响防撞条的防护效果和美观度,如防撞条长度不足会导致防护不全面,厚度偏差过大可能影响抗压强度,安装高度偏差过大可能无法对特定人群或设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四)性能指标验收标准
防撞条的性能指标直接关系到其防护能力,主要包括抗压强度、弹性恢复性能等。验收时,可按照相关的材料和工程标准,对防撞条的性能进行抽样检测。
对于抗压强度,可采用压力试验机对防撞条进行抗压试验,施加一定的压力后,观察防撞条的形变情况,其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规定,在承受设计预期的撞击力时,不会发生过度形变或断裂。
弹性恢复性能方面,在对防撞条施加一定的压力并保持一段时间后,释放压力,测量防撞条恢复原状的程度,弹性恢复率应达到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橡胶类防撞条的弹性恢复率应不低于 90%,确保在受到撞击后能够快速恢复原状,继续发挥防护作用。
此外,对于安装在室外或特殊环境下的防撞条,还需检测其耐候性、耐腐蚀性等性能,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试验,如紫外线老化试验、盐雾腐蚀试验等,观察防撞条在试验后的外观和性能变化,确保其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能够保持良好的防护性能。
(五)安全使用判断
综合以上验收指标,若防撞条的外观质量符合要求,无明显缺陷,安装位置准确;固定牢固,无松动、位移现象;尺寸偏差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性能指标达到设计和相关标准规定,那么就可以判断防撞条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需定期对防撞条进行检查和维护,观察其是否出现老化、损坏、松动等情况。若发现防撞条表面出现严重老化、开裂,固定螺栓松动,或受到撞击后发生严重形变无法恢复等问题,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确保防撞条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持续为人员和设施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