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勤奋的黄工

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勤奋的黄工

通宝余额:0充值

积分:0

退出

查价服务

生效中

点击开通服务

询价服务

剩余0条

点击开通服务

请问是否要退出登录?

  • 残忍退出
  • 继续看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识 > > 2025—2027韧性城市建设行动启动

2025—2027韧性城市建设行动启动

更新时间:2025-10-21 建设快讯 原创
阅读(2,440) 点赞(215)

【导读】2025年10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正式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部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2025年10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正式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部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这份由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文号:建办城函〔2025〕233号),标志着中央层面关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韧性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该通知的出台,是对202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的细化与落实。从“意见”到“行动方案”,体现了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后,对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安全风险、极端天气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通过科技赋能、系统集成和制度创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构建更具“弹性”和“抗压能力”的韧性城市,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多部委联合发文,不仅彰显了国家层面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未来三年将有大规模的跨部门协作、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持,共同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在全国范围内的系统性建设。

核心目标:三年攻坚,构建智慧城市新基座

《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核心在于明确未来三年的具体任务路径和阶段性目标。虽然附件全文尚未完全公开,但从通知标题和发文单位构成可推断,该方案将围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和“韧性城市”两大关键词展开系统部署。

所谓“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区别于传统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硬设施”,更强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软硬结合”型基础设施。这包括但不限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智能交通系统、智慧能源管网、智慧水务系统、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5G+物联网感知网络、数据中心与边缘计算节点等。这些新型设施将成为城市高效运行的“神经中枢”和“感知末梢”。

而“韧性城市”则强调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等突发冲击时,具备预防、吸收、适应和快速恢复的能力。这意味着城市不仅要“聪明”,更要“坚强”。例如,在暴雨洪涝面前,智慧排水系统能提前预警并自动调度;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可实时评估损毁情况;在疫情暴发期间,基于大数据的流调与资源调配系统能迅速响应。

可以预见,《行动方案》将设定一系列量化指标,如重点城市CIM平台覆盖率、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比例、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率等,确保目标可衡量、可考核、可追责。

协同机制:九部门联动,打破“条块分割”困局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行动方案由九个国家级部门联合印发,这在我国城市治理领域较为罕见,充分说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跨领域协同。

住建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总体协调和城市建设领域的组织实施;

国家发改委将在项目审批、投资安排等方面提供支持;

工信部主导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与产业技术支撑;

公安部参与智慧安防、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

财政部和金融监管总局将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国家数据局则在数据共享、标准制定、隐私保护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国家消防救援局聚焦城市消防安全应急能力建设;

商务部可能涉及智慧城市消费场景与商业配套。

这种“九龙治水”式的协同机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过去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重复建设”、“数据孤岛”、“重硬件轻运营”等问题。通过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确保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在统一标准下互联互通,形成合力而非内耗。

未来展望: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推广”

近年来,我国已在多个城市开展城市更新、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行动方案》的发布,意味着相关实践将从局部试点走向全国推广,从单点突破转向整体提升。

预计在未来三年,一批标杆性项目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率先落地,涵盖智慧社区、自动驾驶先导区、地下综合管廊智能监控、建筑碳排放管理系统等多个应用场景。同时,中小城市也将因地制宜推进适度超前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避免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

更重要的是,这一轮建设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导向,强调技术服务于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出行便利、环境改善,还是应急响应速度,最终都将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

《贯彻落实〈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出台,是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随着政策逐步落地,一座座更智能、更安全、更具生命力的“未来之城”正在向我们走来。

《2025—2027韧性城市建设行动启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免费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f@zj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