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10月14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发布《广州市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督查专家库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文件编号为穗建质〔2025〕1138号,标志着广州市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领域迈出了制度化、专业化的重要一步。
2025年10月14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发布《广州市房屋质量安全督查专家库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文件编号为穗建质〔2025〕1138号,标志着广州市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领域迈出了制度化、专业化的重要一步。该《指引》的印发,旨在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督查专家库的运行与管理,提升督查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正性,为城市建筑安全构筑更加坚实的制度防线。
一、政策背景:安全底线不容有失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州市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数量持续增长,、以及日益增多,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面临的挑战也愈发严峻。建筑工地作为高风险作业场所,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将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强化建筑领域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引入专业、权威的第三方技术力量参与督查,已成为提升监管效能的关键举措。专家库作为连接专业技术与行政监管的桥梁,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督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广州市此次修订并印发《指引》,正是基于对当前建筑安全形势的深刻研判,以及对原有管理机制的优化升级,体现了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理理念和“防患于未然”的主动作为。
二、核心内容:构建科学规范的专家管理体系
《指引》全文虽未在通知中直接公布,但通过广州市住建局发布的通知可以明确其核心目标与方向。该《指引》是对原有专家库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重点围绕“规范管理、明确职责、保障质量”三大原则展开。
《指引》进一步明确了专家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职责。通知中提到,文件的发放范围涵盖了各区住建局、广州空港委国规建设局、市质监站、市安监站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市建筑业联合会、市建设监理协会等行业协会,显示出此次管理改革的系统性与协同性。这意味着专家库的运行将不再是单一部门的内部事务,而是纳入全市统一监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和联动协作。
《指引》强化了专家遴选与准入机制。作为技术督查的核心力量,专家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实践经验至关重要。可以预见,修订后的《指引》将对专家的资格条件、专业领域、从业年限、职称要求等作出更为细致的规定,确保入库专家真正具备“高水平、严作风、强责任”的素质。同时,可能引入动态考核与退出机制,对专家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杜绝“终身制”和“人情入库”现象,保障专家队伍的活力与公信力。
《指引》注重督查工作的程序化与标准化。通过建立统一的工作流程、检查标准和报告制度,确保每一次督查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主观判断和随意操作。这不仅提升了督查的权威性,也为后续的整改、追责提供了清晰的依据,形成“检查—反馈—整改—复查”的闭环管理。
三、政策意义: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此次《指引》的出台,不仅是广州市住建系统内部的一次制度完善,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实践。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了监管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家库,政府监管得以借助“外脑”力量,弥补行政人员在专业技术深度上的不足,实现“技术+行政”的双重保障,使监管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增强了监管的公正性与透明度。独立、专业的专家团队能够以第三方视角开展督查,减少人为干预和利益关联,提升公众对监管结果的信任度。同时,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也有助于防范廉政风险。
三是推动了行业自律与高质量发展。专家库的权威性将倒逼施工、监理、设计等企业更加重视质量安全,主动对标先进标准,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行业协会的参与也促进了政企沟通,形成政府引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的良性发展格局。
四、展望未来:从“管得住”到“管得好”
《广州市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督查专家库管理指引》的实施,是广州在城市建设安全管理领域的一次重要制度创新。未来,随着《指引》的深入落实,预计将有一批高水平专家被纳入库中,参与到各类工程的飞行检查、专项督查和事故调查中,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同时,也期待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公开《指引》全文,接受社会监督,并根据实施情况持续优化调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管得住”到“管得好”的转变,让每一栋建筑都成为安全、放心、宜居的城市地标。